罗瑞卿拍板用“北稿”,否定了林彪的“南稿”
从1960年1月1日起,《解放军报》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元旦社论,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提出新的一年的任务。1964年初冬,预定发表的1965年元旦社论《把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高举更高举,使创造四好连队运动落实再落实》已经出炉。同当时许多文件一样,这篇社论提出了“三面红旗”、“阶级斗争”、“反修防修”等“左”的口号,同时充分肯定了1964年军事训练成绩,肯定了推广“郭兴福教学法”,肯定了“大比武”。
从1964年1月起,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罗瑞卿领导总参谋部在全军掀起了一个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群众性练兵运动,史称“大比武”。当年1月到10月,罗瑞卿不辞辛劳,不畏寒暑,先后十多次到全国许多地方,深入部队,了解情况,观看表演。1964年的6月15、1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检阅了北京、济南部队的军事汇报表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这次军事大检阅,极大地振奋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是我军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但是,林彪认为“大比武”冲击了“突出政治”,因而百般发难……
罗瑞卿对1965年元旦社论稿进行了精心修改,又派人送给身在广州的林彪审定。林彪不甚满意,提出要写上他的“突出政治”指示的内容。于是,按照他的意思,在广州的总政工作组便对稿子进行修改。修改稿在回顾1964年工作的第三段,特意删去了“推广了郭兴福和郭兴福式的教学法”等内容。关于“四好”内容(即政治思想、三八作风、军事训练、生活管理)以及今后工作,修改稿都重新写过,文字大为增加,有些地方显得拖沓、啰嗦,有些地方存在语病。这样,便出现了两个稿子,《解放军报》工作人员中遂有了“北稿”、“南稿”的说法:由罗瑞卿亲自主持、由《解放军报》总编辑华楠等人在北京起草的稿子,是为“北稿”(或“罗稿”);经林彪多方授意,由《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唐平铸等人在广州对“北稿”的修改稿,是为“南稿”(或“林稿”)。
“南稿”送到北京后,罗瑞卿便召集华楠等人研究如何修改,大家都感到“南稿”、“北稿”差距太大,实在无法统一。不得已,罗瑞卿便打电话给刘志坚、唐平铸等人,叫他们回来:“你们不回来怎么办?两种意见走不到一起了。”12月30日,刘志坚等回到北京,当天“南稿”、“北稿”起草人济济一堂,在三座门研究修改问题。到31日,因第二天就要见报了,不允许久议不决,罗瑞卿便拍了板,以“北稿”为基础,恢复了关于“推广了郭兴福和郭兴福式的教学法”等文字,肯定1964年军事训练的成绩,同时参照“南稿”,加上了“一定要突出政治”,对“南稿”中有语病的段落,修改后再加以采用。同时,删去“军事、政治、生产等各方面,如果发生矛盾,要让政治突出,其他的让路”这样的文字。
可是,罗瑞卿并不知道,在他拍板元旦社论稿前夕,林彪在广州做了一件“大事”。12月29日,晚上11时,林彪接见了元旦社论稿“南稿”主笔、《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唐平铸,审定了《关于当前部队工作的指示》,这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赫赫有名的林彪关于“突出政治”的“指示”第一稿。“指示”提出:“一定要突出政治,使政治思想工作真正成为我们全盘工作的基础。……军事训练、生产等和政治工作发生了矛盾,要给政治工作让路。”“时间上谁让谁的问题,基本上要确定一个原则:让给政治。军事训练、生产等可占用一定时间,但不应冲击政治。相反,政治可以冲击其他。”今年,“军事训练搞得太突出,时间占得太多,军政工作比例有些失调,这样下去,必然会把政治工作冲垮……如果听其自流,不敲警钟,那就不得了”。
由于没有摸清林彪的心理,罗瑞卿犯了林的大忌:“我拍板用‘北稿’,不但是否定了林贼钦定的‘南稿’,也实际上是否定了林贼抛出的‘黑指示’。”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罪名”:擅自决定用“北稿”,“是想显示自己比林副主席高明”;删去林彪敲定的“军事、政治、生产等各方面,如果发生矛盾,要让政治突出,其他的让路”等文字,则是“事实上反对突出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