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计委”正式组建
调余秋里到国家计委工作后,毛泽东决定由余秋里负责组成一个“计划参谋部”,又称“小计委”,负责抓大的战略问题。明确“大计委”主要负责处理计委的日常事务。在隶属关系上,毛泽东特别交代,“小计委”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国务院各副总理不要干预他们的工作。这就使国务院有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小计委”。
周恩来立即向余秋里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他提出,当前主要是做两件事:一是要根据毛主席对计划工作的历次指示,起草一个《关于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初步设想》;二是要提出一个“小计委”组成人员的名单。周恩来说:“小计委”中要有懂得工业的,懂得农业的,懂得国防的,人员可以从中央各部门和省、市、自治区选。
尽管毛泽东对国家计委的工作很不满意,但在用人问题上,余秋里仍主张从国家计委选几个人参加“小计委”的工作,不希望完全抛开国家计委另起炉灶。特别是对于李富春,余秋里始终认为他是一个德高望重、值得尊敬的忠厚长者。1965年11月27日,余秋里在国家计委党组会议上说:“我在接触李富春同志中,感到他任劳任怨,识大局顾大体;他对党忠心耿耿;他德高望重,对己严,对人宽,有高度的原则性;他忠实地、坚定地执行毛主席、党中央指示,并把对他的批评当作推动工作的动力;他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经过大风大浪,是一位成熟的领导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国目前政治经济形势很好,与富春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余秋里向周恩来提出,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考虑还要从国家计委选几个人。周恩来说:你可以先提一个名单。
余秋里很快写出了《关于讨论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草案),报送周恩来。周恩来收到文件后,于1965年1月13日、15日、16日,约贺龙、陈毅、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余秋里等人进行讨论,边讨论边修改。
1月19日,周恩来将余秋里起草的《关于讨论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草案)报送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各同志阅,并在附信中说:“这星期内,建议主席指定时间约富春、秋里、一波、伯达、先念(瑞卿不在)参加常委会,听取秋里口头汇报,并给指示。”
20日,周恩来就草案最后一稿致信毛泽东,再次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听一次余秋里的口头汇报。信中说:“许多设想在这个文件中都没写上,要听他口头讲,就会听出他是决心实行计划革命的。要他组织的‘计划参谋部’,我几次要他提新人,他提了李人俊和其他几个人,但他仍主张从计委抽出几个人帮他工作。”
周恩来在报送中央的关于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草案中说:现商定由余秋里负责组织20人左右的“计划参谋部”,摆脱计委机关的日常工作,集中到国务院,搞长期计划。
这个“计划参谋部”的组成人员有12人:余秋里、李人俊(建筑工程部部长)、林乎加(浙江省委主管农业的书记)、朱理治(华北区计委主任)、刘有光(国防部五院政委)、张有萱(国家科委副主任)、杨煜(国务院农办副主任)、贾步彬(中央办公厅工业组长)、安志文(国家计委副主任)、王耕今(国家计委委员)、马仪(国家计委机械工业局局长)、白扬(国家计委国防工业局局长)。
23日、24日两天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余秋里的口头汇报。余秋里汇报了关于计划工作革命问题和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一些初步设想。他说:编制“三五”计划时,要考虑积极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应该鼓励干部群众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要搞好经济工作,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现在的基础已经比较好。从各方面的情况看,今后建设的步子可以迈得大一点;“三五”计划还是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农业不能放松;三线建设,要集中力量把几条铁路干线、攀枝花钢铁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起来;建设三线,要依靠沿海地区的支持;要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开始时要少搞一些非生产性的建筑;在建设中,设计一定要采用新技术,设计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各个建设项目一定要成龙配套,这样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工业建设上,一定要注意综合利用。汇报结束时,毛泽东表示比较满意。
关于“小计委”的人选,最后商定由余秋里、李人俊、林乎加、贾庭三(北京市委主管工业的书记)、陈伯达(未实际参加“小计委”的工作)组成。并从国家计委选调几位局长和一些工作人员,组成一个精干的班子,在中南海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