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说:加快三线建设,是中央既定的方针,也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核心,无论如何要把三线的主要项目搞起来。三线的建设,必须充分依靠一、二线现有的工业基础。一、二线应当为三线建设出人、出钱、出技术、出材料、出设备。
毛泽东说:三线建设也要准备两手,一个是搞起来,一个是搞不起来。搞不起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打日本,打蒋介石,抗美援朝,我们不是也打胜了吗?
编制“三五”计划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确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只有规模适当,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余秋里汇报时说:各部门各地区都想多搞些项目,多要些投资,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我们反复研究,第三个五年计划总投资拟安排1080亿元。
毛泽东鉴于“大跃进”运动的教训,强调基本建设规模不能太大,计划要留有余地。他说:我看,1080亿元的规模大了,五年搞那么多,刮老百姓那么多,太多了不好。(有同志插话:1080亿元,留余地少了。)就是少了!少搞些项目,就能打歼灭战。小了就能歼灭,大了歼灭不了。不要搞1000亿,搞个八九百亿。
余秋里汇报说:第三个五年各部门提出要求的钢材、木材在供需之间存在不少差距。
毛泽东说:你哪里来那么多钢材、木材?打起仗来,修正主义给你?!帝国主义给你?!有些项目,搞得成就搞成,搞不成拉倒。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
毛泽东接着又说:留有余地要大,不要太小。你们是被各地、各部抬起来了;你们也想多快,不要被片面多快害了你们!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不要过分紧张。
毛泽东还说:你们不是在北京作过决定,多快好省,好字当头吗?指标何必搞得那么紧张?
余秋里汇报了“三五”期间的铁路建设计划。他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铁路干、支线合计7000到10000公里。分批修通川黔、滇黔、成昆、川汉、北京—原平、张家口—白城子、兰青—柯柯盐池、阳平关—汉中等主要干线。
毛泽东说:你又要修西南三条线,又要修(北)京原(平)线,又要修平顶山到鄂西线,又要修张家口到白城子线,铁路是否搞多了?
余秋里汇报说:三线建设基本建设投资,各部初步设想“三五”期间需要550亿元,我们初步设想安排430亿元,还是感到多了。
毛泽东说:下到330亿元嘛!不要多了。
余秋里说:工业布局不能太分散了,恐怕要根据各行业的情况,结合起来布点。
毛泽东肯定地说:这个对。
最后,余秋里汇报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1970年要达到:粮食4800亿斤,棉花4800万担,棉纱1000万件,钢2000万吨,煤3亿吨,石油2000万吨,发电量1300亿度,化肥2000万吨,机床8万台,汽车10万辆。
毛泽东说:1970年那些指标不要搞那么多。粮食4800亿斤,能达到吗?要考虑到来个大灾荒,或者大打起来怎么办。钢的指标,1600万吨就行了。他强调说:要留点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把老百姓搞翻了不成。这是个原则问题。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
毛泽东在听取汇报中,肯定了“三五”计划的轮廓和相关的方针政策,同时指出了有些生产指标过高,建设规模太大,余地留得太小。这些,正是余秋里所希望听到的。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地区都想多搞一些建设项目,多要一些投资。有了毛泽东的表态,这些矛盾就好解决了。
从杭州回来以后,周恩来召集“小计委”的同志开会,研究落实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提出,“三五”时期的基建投资定为900亿元,先按850亿元安排,留50亿元作为机动。会后,“小计委”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作了调整,并安排成员分赴各大区,征求各中央局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意见,然后又对有关指标作了调整。
9月份,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国家计委向会议提交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及有关附件。《汇报提纲》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是:第三个五年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格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