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盘点:用镜头为抗日烽火瞬间定格的勇士们

(山西)孟 红
2013年01月22日08: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薛伯青

薛伯青,江苏武进县人,生于1910年。21岁起正式当了一名电影摄影师。1936年12月,绥远前线攻克塞外重镇百灵庙的消息传到上海后, “左联”的阿英当天就去找薛伯青所在的新华影业公司老板,建议老板派人去绥远前线,拍一部新闻纪录电影。这位老板同意了。他派去的摄影师就是当年仅仅26岁的薛伯青。此时的他已经拍摄过胡萍与金山主演的《夜半歌声》、金焰与王人美主演的《壮志凌云》等著名故事影片,普遍受到了人们的赞赏。

第二天,薛伯青就带了公司从美国新买回来的“爱模”摄影机和两位青年助手一道上路。他们经归绥,翻过大青山,下达蜈蚣岭,经过冰天雪

地的大草原,20日下午4时到达了百灵庙,一到前线他们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场拍摄起来。在拍摄著名的九龙口要隘时,机器突然停转。正当薛伯青以为是自己对新买机器在操作技术上有问题而急得抓耳挠腮时,傅作义派来协助工作的一位年轻参谋说:“这里气候是零下三十度”。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薛伯青,他急忙解开大衣把“爱模”藏在怀中保暖。就这样,拍一个镜头,机器就自动停转,他便赶快将机子放入怀里再捂暖一会儿。而这一切,又都是在一种非常艰险的条件下进行的,因为这时日军的飞机还在头顶上盘旋, 不停地侦察、扫射和轰炸。薛伯青他们克服千难万险,花了两天的时间,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部珍贵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20天后,攻克百灵庙的新闻纪录片《绥远前线新闻片》,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了。每天连续放映7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一时间轰动了上海。

为了拍摄一部《新四军的部队生活》的纪录片,薛伯青曾经在1941年和1945年从上海冒着很大的危险三进解放区。

1941年春,薛伯青应彭雪枫之约,第一次从上海到淮北新四军根据地的中心半城镇。不巧,彭雪枫已奔赴前线。当时正准备反扫荡,情况十分紧张。出于对他人身安全的考虑和工作的不便,师部叫薛伯青暂时先回上海,待反扫荡胜利后再来拍摄。薛伯青只好先在半城一带拍摄了一些军民生活的镜头,便赶回上海去了。

1945年2月,当薛伯青再次来到新四军四师师部时,得知彭雪枫师长已于数月前(即1944年9月11日),在对敌作战时英勇牺牲了。军部正准备举行彭雪枫同志追悼大会。薛伯青正是奉张爱萍师长之邀,专程来拍摄这场追悼会实况的。2月7日,彭雪枫的追悼会在洪泽湖畔的半城举行。台上,张爱萍致悼词时悲情难抑,声泪俱下, 为我党我军痛失一位优秀的干部和自己的好战友而惋惜不已;台下,会场上的几千名新四军指战员则低头默哀,为痛失一位可敬的好师长而泣不成声。目睹这种悲壮感人的场面,薛伯青拿着摄像机的双手禁不住有些颤抖,但他克制着自己,饱含热泪,尽了最大的努力,拍完了追悼会的全部镜头。追悼会后,薛伯青又去春阳、北双沟等地拍摄了新四军在敌后战斗和生活的真情实况,以及威名远播的

新四军骑兵团的新闻纪录片。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在淮阴成立苏皖边区政府,薛伯青第三次应约来到淮阴拍摄了当时鲜活真实的活动情况,为世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新四军专题新闻纪录片。

正是这部珍贵的《新四军的部队生活》,在日后不久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有力证据的作用。1946年春,在军调处三人小组活动时,美蒋反动集团造谣诬蔑新四军不抗日。为了对这种可耻的叫嚣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辟除此恶毒攻击之谣言,5月上旬,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南京中共办事处召开了中外记者招待会。会上,周恩来用铁的事实驳斥了美蒋的不实诬蔑,并放映了《新四军的部队生活》的纪录片。这部影片全长1500余呎,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面貌,以无可辩驳的确凿事实,驳斥了美蒋反动派对新四军的造谣污蔑。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