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信任抵万金
很多人不明白那些老人为什么会把珍贵的家书托付给张丁,他当时没有了工作,也没有任何背景。张丁不过多解释,只是用行动和时间让人来慢慢了解他。
在准备编《家书抵万金》一书的时候,由于采写任务很繁重,张丁在组稿之后就找了一些大学生去家书捐献者家中收集材料。他不断嘱咐大家要把内容核实详细,再做汇总。有一个小伙子心不在焉,结果出了重大差错,他把一位老先生的出生年份1926写成1962,地点荣宝斋却写成了故宫。等书印出来的时候,面对让人无法原谅的文字硬伤,被采访的老人非常生气。张丁赶紧亲自给老人道歉,并把书召回,自己出资重新印了两千本。等书再交到老人手上时,老人看到了他的诚意,很受感动,后来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2006年的时候,办公室曾来过一位白头发的老太太,叫陈素秋,80多岁了,身体看上去挺硬朗。她是踩着电动车来的,驮着她珍藏了一辈子的日记本。本子在老人手里翻开,手写的小字工工整整,按年代分阶段记录,内容是她和先生20多年的情书,情深意切令人震撼。信笺的颜色深浅不同,最早的写于1942年,最后一封写于1969年,多达1700封,180万字,相当于六七部长篇小说的长度。
这一次老太太并没有把那些情书都带过来,只是简单挑了几本。老两口当时是从媒体报道中看到了这个消息,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什么样的人在做这件事。老太太要亲自前来“考察”一番才肯放心,老伴儿因为腿脚不好,坐在轮椅上,所以没能陪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来往,两位老人同样被张丁的真诚与认真感动,给张丁寄来了感谢信。老先生用了半年时间,整理出了所有材料,包括夫妻俩在不同时期的照片。
张丁后来问怕不怕有很多人看到这些私人信件时,老人家很大度,她说自己和先生都觉得这些家书不是私有财产,如果能让别人当成一回事,就心满意足了。以后即使不在世上,也没有太多遗憾了。
许多老人愿意把自己珍藏一生的家书交给张丁,是相信他的为人、他的品性、他的学识、他的坚韧,似乎没人有比他更适合也更有热情去肩负这样的工作;而张丁也感动于那些老人对他的信任,能够把一生最宝贵的珍藏无私地捐赠。四万多封家书,都是在这样的无数次的沟通与逐渐的相互理解中完成交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