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张丁:4万封家书唤起300年民间记忆

芮雪
2013年02月05日08:20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张丁(左)向前来参观的领导介绍家书展。

  张丁主编的家书图书。

  2005年4月,一场“抢救民间家书”的文化活动启动,地点在玉渊潭附近的一座筒子楼里。年底,因资金紧缺,简陋的办公室由两间变成一间;2006年,活动的发起人张丁四处借钱维持家书所耗“开销”。他陆续给中央、文化部、国家博物馆写信,为家书寻找新的落脚之处,家书命运堪忧;2007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接收张丁和他征集到的四万封家书,期间《收藏界》杂志为家书提供一个暂时的家;2009年,四万封家书正式入驻中国人民大学,并首次举办“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2012年12月,一千多封家书在中国人民大学新建的博物馆里展出。

  张丁八载奔走,家书命运辗转,这不仅牵动着几千颗家书捐赠者的心,更是牵动整个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先生面对征集来的万封家书,不无激动地说:抢救民间家书的活动,其实是打捞我们一百年来中国人民记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觉得家书体现一个声音,一个活着的声音,在家书里面看到的,就是活着的中国……

  源起:只想做一套书

  当一切尘埃落定,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就成为一种富有深意的回忆。

  2004年12月10日,时任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编导的张丁在上班路上听到了一条广播:美国历史学者安德鲁·卡洛尔发起了抢救美军战争家书的遗产工程,用三年的时间征集到五万封美国军人的家书,并精选出200封,编写了《美军战争家书》……

  一条寻常而容易被许多人轻易掠过的消息,却让7年历史学专业毕业、有着4年史学刊物编辑工作经历和央视新闻记者出身的张丁的心震动了一下,他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美国人可以做成这样的家书集,并且数月蝉联纽约畅销书排行榜之首,而中国却较少有这样有影响力的书?一条新闻,让他隐约地闻到了一种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当天晚上,张丁躺在床上睡不着。他接触过太多的藏家,深知藏宝于民间的道理,只有民间才有家书最大的库存,并且生动鲜活,等待开采。

  第二天,张丁激情满怀地拿出了《关于征集民间家书的设想》,就源起、内涵、征集方法、用途、问题等诸多关键方面进行了论证与分析。他想在民间广泛地收集,不设门槛,在他看来,每一封家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是宝贵的记忆遗产。他相信自己可以用专业的眼光去明辨,再用丰富的社会活动实践经验去落实,这件事应该可以继续推进了。

  最初,他只是想做一套书,不仅是战争家书,而是范围更广的家书系列。他想在出版物上,附上家书原件电子版,这样可以真实还原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完全可以超越前辈安德鲁·卡洛尔的,因为安德鲁的很多文字是从邮件中得来,他本人并未看到当年战争家书的真实原件。

  或许安德鲁知道这个工程一定浩大,他巧妙地避开了。而张丁却一头扎了进去,没有想到日后这些累计成山的家书该如何安置成了燃眉之急。

(责编:孙琳、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