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瞿秋白、方志敏狱中遗作有何不同?原因在哪?

文/窦春芳
2013年02月05日14: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人家庭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个性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农民家庭,全家40余口在祖父方长庚带领下共同居住,据方志敏的堂兄方志纯回忆,由于方家家境贫困,按照方家不成文的宗族规定,只有老大的长子才能入学。而方志敏的父亲方高翥在大家庭里排行老三,因此,方志敏就没有机会入学读书。但是,因为方志敏小时就异常聪明,因而,被私塾老先生严常新看重,破例收留他入馆就学,方志敏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读了5年私塾后,因为祖父方长庚病逝,失去“破例”读书的“保护人”的支持后,方志敏辍学回家干起了农活,从13岁一直做到16岁。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的方志敏经常参与农业劳动,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滋养了他勤劳、俭朴、务实、善良、激情豪放的人性优点。

而瞿秋白的家庭要比方志敏优越的多。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户官宦世家,瞿秋白的曾祖父瞿锡保,是道光年间的举人,叔祖父瞿赓甫是同治年间的举人,曾在湖北为官30余年,因参与镇压捻军起义,辅佐张之洞办理新政,1898年升任湖北按察使、布政使,还曾经赴京师面见过皇上。瞿秋白的祖父瞿贞甫跟随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担任文案,后来,清政府授给他一个“奉政大夫”的五品官衔。因为出生在官宦世家,所以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自幼就无所事事,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乐得安逸,淡于进取,日常骑马击剑,偕友出游,后来还染上了鸦片烟瘾。”[3]而幼年的瞿秋白也与他的父亲一样,衣食无忧,醉心于艺术,缺乏对劳动人民生活的认识与了解,瞿秋白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写道:“我虽然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很贫苦了,可是我的家庭,世代是所谓‘衣租食税’的绅士阶级,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叔祖瞿庚韶,还在湖北布政使任上。他死的时候,正署理湖北巡抚。因此,我家的田地房屋虽然几十年前就已经完全卖尽,而我小时候,却靠着叔祖伯父的官俸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绅士的体面‘必须’维持。我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而且我母亲因为穷而自杀的时候,家里往往没有米煮饭的时候,我们还用着一个仆妇(积欠了她几个月的工资,到现在还没有还清)。我们从没有亲手洗过衣服,烧过一次饭。”[4]这就养成了瞿秋白好学、苦思、温顺、懦弱、忍让、内敛的书生品性。

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不同,使得方志敏重实践、瞿秋白重理论

方志敏因为小时候家里贫穷,就形成了性格上最大一特点:嫉恶如仇,他的一生断断续续总共接受了11年教育,他8岁入私塾读书,前后读了5年,后来家里四处借钱供他读书,他又先后在弋阳高等小学、南昌工业学校、美国教会办的南伟烈学校共读了6年,其间用去的钱,连本带利,变成一笔700元的巨额债款。而这笔债款,像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得方志敏全家人无法翻身!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波及弋阳县城时,方志敏成了弋阳高小学生五四运动的带头人。1922年,在南伟烈学校读书的方志敏为筹不到学费而犯难,他还身患肺结核病,苦闷中的他,才开始热心阅读一些进步报刊杂志,他还和几位要好的同学,组织成立了一个读书会,学习《资本论入门》、《共产主义ABC》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有时还和同学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问题,后来,同学都称呼他为“社会主义”。不久,方志敏退学到上海谋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并成为职业革命家。所以,方志敏接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几本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本、一些最简单的常识,他应该是一位革命的实践家。

而瞿秋白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5岁入私塾读书,先后在冠英小学、常州府中学堂接受教育近11年”[5],瞿秋白因家道中落,中学没有读完就辍学了,他的母亲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自幼在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不堪贫困,剪下两盒火柴头用烧酒和着吞服自杀了,自此,瞿秋白也开始仇视这个世界,并决定改造这个世界。因为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为了一家人的生存,经人介绍,他在无锡城南门外杨氏小学谋得一小学教师的职位,这年瞿秋白才17岁。课余时瞿秋白常到田野散步,跟农民聊天,这时他才有机会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状况。从1916年秋开始,瞿秋白先后在湖北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北京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4年外语,还曾经在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做过旁听生。在“五四”运动中,瞿秋白积极参加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游行示威、请愿等活动,还两次被捕,第二次被捕时,由于过度劳累,加之在监狱恶劣环境下囚禁几个月,被放出时,身患肺结核的瞿秋白大口大口的吐血,瞿秋白在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好友郑振铎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秋白在我们之中成为主要的‘谋主’,在学生会方面也以他的出众的辩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我们的活动,正确而富有灵活性,显出他的领导天才。”[6]他与人一起在北京创办了一份名为《新社会》的刊物,并加入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创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20年秋,瞿秋白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的身份作为特派员赴俄,并在苏俄加入了共产党,他也是中国记者中唯一与列宁交谈过的人。回国后,他重译《国际歌》的歌词,参与《向导》周报的编辑和领导工作,筹办和主编中共中央理论机关报《新青年》季刊,创办和主编《前锋》月刊,还开创了党报注重实际的传统,并以《新青年》为阵地,坚持历史唯物论,彻底批判唯心主义的哲学,及时向民众介绍、普及马列主义的理论。而后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瞿秋白36岁短暂的人生中,给我们留下500多万字的著作,特别是在中共成立前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责编:孙琳、程宏毅)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