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同盟
也许是为了掩饰伊藤博文此行的真实目的,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的“私人旅行”一早就被公开了。安重根获知这个消息时,应该是如获至宝。他终于等到了刺杀伊藤博文的机会。
安重根出身朝鲜名门顺兴安氏,字应七,得名于他胸腹上的七颗黑痣。安氏一族诗书传家,祖上出现过不少儒生名士。朝鲜文化深受汉学影响,安重根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汉学功底。后来他在狱中完成的自传《安应七历史》和《东洋和平论》,都是用汉字写成。
安重根的青年时代,朝鲜被日本逐步蚕食、奴役。目睹家国沦丧,安重根立下了“以尚武主义,挽回民弱,以扶国危”的志向,投身朝鲜救国运动。
彼时的朝鲜,已经改名为“大韩帝国”,在日本侵略之下国势衰微。不甘屈辱的韩国爱国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韩国独立救国运动,但在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打压下,屡屡受挫,大量的韩国人逃亡中国。年纪轻轻的安重根,在独立运动中籍籍无名,更谈不上什么影响力。他满腔爱国热忱,尝试了各种救国路径,却屡战屡败。
他曾到中国上海联络流亡韩人的领袖,四处碰壁;他曾创办学校,试图教育兴国,毫无成效;他曾参加“国债报偿”运动,变卖家产捐资,试图赎回日本手中的关税自主权,结果这项运动被日本定性为“反日”,遭到取缔……
和平救国的道路走不通,安重根参加了武装斗争,投奔了在俄国海参崴地区活动的韩国义兵队伍。他曾经被任命为参谋中将,带着三百多人潜回韩国,与日军作战,被数十倍于己的日军打得七零八落,只剩几人逃出了韩国。
越来越多的失败几乎让安重根绝望。安重根所有的救国行动几乎都是徒劳,韩国还是一步步被逼到了亡国灭种的悬崖边上。
1909年1月,安重根来到俄国的下里地区,把曾在义兵队伍中共事的11位战友聚集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断指同盟”。
断指,历来是韩国仁人志士激烈的明志方式。12名韩国爱国者,用匕首将自己左手无名指的第一指节生生砍断。他们将鲜血集中在一个碗中,然后安重根蘸着鲜血,在一面3米长、2米宽的太极旗上,用汉字写下“大韩独立”4个大字。
在安重根所著的《安应七历史》中,除了这个慷慨激烈的结盟仪式,看不到这个“断指同盟”有什么纲领或目标。安重根之外的另外11人,在此后的韩国救国运动中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录。
只有安重根,在仪式结束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诸位等着瞧吧,不出三年,我一定叫伊藤博文这老贼死在我的枪下。”
虽然安重根没有说明怎样实现这个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正面对敌实力极不对等的条件下,安重根想要杀死伊藤博文的手段只有一个——行刺。伊藤博文向来被韩国人视为日本侵略韩国的罪魁祸首,把他定为刺杀目标,既是民族仇恨的宣泄,更可以最大程度地造成政治影响。
定下“三年之约”,安重根马上将自己的誓言付诸行动。
当时的伊藤博文正任韩国统监,在韩国当“太上皇”。就在1909年年初,伊藤博文“扈从”韩皇进行一场南至釜山、北达义州的“行幸”。安重根秘密潜回韩国寻找行刺的机会。但是因“器械未曾备齐,且又路途遥远,卫兵也多”,而韩皇也在一行之中,为了避免误伤,安重根没能动手。
没过多久,伊藤博文卸任韩国统监,返回了日本。且不说在日本刺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是安重根想去日本,也几乎是无法成行的。
安重根行刺伊藤博文的计划基本落空了。
历史偏偏在这时候峰回路转,伊藤博文刚回日本不久,又踏上了前往中国东北的“私人旅行”。这一行,正撞到了安重根的枪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