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秋风断藤——1909年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本报记者 崔乐
2013年02月26日08:42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华倾声

伊藤博文遇刺后,遗体运回日本,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而对安重根,日本则千方百计地使其销声匿迹。安重根临刑前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的遗骨埋在哈尔滨公园旁,等祖国恢复主权后返葬故国。但他的遗体处置权却在日本手中。日本并没有按照常理把他的遗体交给其亲属,而是将其埋在监狱后山,并消除了埋葬痕迹,具体地点至今成谜。

日本政府为了在对韩国政策上不受舆论攻讦,竭力淡化刺杀的政治色彩,将其定性为凶杀案,也据此宣判了安重根死刑。

而韩国当时的媒体都被日本人掌握,对于这件刺杀事件,只能沉默以对。流亡海外的韩国人则把安重根视作为韩国独立运动“带来了一线曙光的英雄人物”。《大东共报》撰文指出,安重根刺杀伊藤是爱国者的报仇,是韩人反日斗争的一大成功。

对这一事件反响最为热烈的是中国。当时的中国报纸,无不连篇累牍地对刺杀事件进行报道,并将安重根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作类比。

而当时中国的大量知名人物,也为安重根留下了诸多赞谥笔墨,孙中山褒扬他“功拜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章太炎称他为“亚洲第一义侠”,梁启超为其作《秋风断藤曲》……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事件同样活跃在了中国的舞台之上。

1910年,中国现代话剧先驱任天知在上海组建了“进化团”,该剧团创作的《安重根刺伊藤》公演数月。

“五四”运动时期,南开中学排演话剧《安重根》,邓颖超反串饰演了安重根,为这部话剧进行指导的正是周恩来,两人当时刚刚相识。几十年以后,已是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还曾这样评价:“中日甲午战争后,中韩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就是在20世纪初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开始的。”

同样是被欺凌宰割的弱国,中国人对安重根的褒奖,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身处同一侵略者铁蹄下的同仇敌忾之情。

而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却没有对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作出明确的官方表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日本学界倒是流传着伊藤博文死于日本人之手的说法。

刘秉虎告诉记者,目前这样的说法只停留在猜测、假说阶段,没有什么证据有足够的说服力。但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些疑问,确实也没有好的解释。比如在安重根案审判过程中,作为物证的子弹并不是从伊藤博文身上取出的,而是来自三位轻伤的日本官员中的一位。射向伊藤博文的致命一枪的子弹轨迹是自上而下的,不太可能出自从四五米外举臂射击的安重根。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与伊藤博文被刺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环境有关。在对韩国的处置态度上,伊藤博文属于稳健派,主张将其作为殖民地,而激进派则直接要将韩国并入日本版图。对政见不和者暗杀除掉,在那时的日本政坛司空见惯。揣测伊藤博文死于政敌之手的“阴谋论”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

不过,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在伊藤博文遇刺之前、他刚刚卸任韩国统监之时,1909年7月26日,日本内阁会议已经做出“在适当时机合并韩国”的决定。

正如《民吁日报》的判断,“今日韩人的飞此一弹”并不足以改变日本政策“进行之方针”。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同年10月1日,日本统监府改为总督府,由此开始了对韩国长达36年的全面殖民统治。

此时,距离哈尔滨车站的那场刺杀,还不满一年。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