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第二章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招待会上赫鲁晓夫初识毛泽东

2013年02月27日10: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可是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哟,有话无处说……”

“不不不……”斯大林没等翻译把话说完,捏着烟斗的手习惯地摇了摇,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谁也不能去谴责一位胜利者。”

毛泽东听了这话,深沉地笑了。在场的苏联领导人也笑了起来,有人还轻轻地鼓了掌。

话转入正题后,斯大林的语气严肃起来,他认真地说:“中国人民的胜利,加重了世界天平上革命力量的砝码,我们全心全意地祝贺你们的胜利,希望你们进一步取得更大的胜利。”

“我代表中国人民衷心感谢苏联人民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朋友的。”毛泽东诚恳地说。他显得儒雅、温和,很有分寸,言谈举止中带有浓郁的诗人气质。

毛泽东的风度吸引了苏联领导人,他们都极有兴趣地注视着毛泽东,感到坐在对面的不仅仅是一位伟人,一位领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对毛泽东话中的旁征博引,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轻轻地点起头来。

斯大林取下嘴上的烟斗,思索了一下,问道:“我们双方这次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你们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呢?”他最关心的还是中苏结盟的问题。

毛泽东想了想,巧妙地说:“我们这次来是要完成一些事情的,是应该搞出一个东西来,可它必须是既好看又好吃……”他很形象地用手比划了一下。

苏方的翻译被难住了,不知道怎么把话的意思表达清楚,脸都急红了。毛泽东的翻译师哲见此情景,忙把毛泽东的话做了解释:“毛主席的意思是说,好看就是指形式上好看,应该是冠冕堂皇的才好;好吃就是说这个东西必须有好的内容,实实在在的。”

师哲解释后苏联同志还是不太明白,他们相互看着,比比手势,有的人还觉得好笑,竟然笑出了声来。

斯大林的神情是很认真的,他在体会着毛泽东话里的含意,想弄清楚毛泽东究竟心里有什么打算,特别是双方若要签约需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于是再三地询问毛泽东的想法。

毛泽东似乎显得不那么着急,他没有直接去回答斯大林的问话,只是说:“我打算请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到莫斯科来一趟。”

斯大林抖了抖烟斗,微蹙眉头,说:“如果毛主席和我还不能确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到莫斯科后做什么呢?”

毛泽东平静地掐灭了手上的烟头,说:“周恩来到了就可以商量这件事了。”他把话题巧妙地岔到了一边。

斯大林觉得自己过去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犯过错误,不便把想法先抛出来,以免造成“强加于人”的感觉,但他内心认为不管中苏双方签订什么样的条约或协议,都应由他和毛泽东亲自来签署。可毛泽东似乎没有明白他的意思,或者是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打算由自己出面来办理这件事。

尽管如此,首次见面还是令双方满意和愉快的,大厅内的气氛显得平等、轻松、友好,说到兴致处,斯大林还不时习惯地摆弄他那精致的小烟斗,毛泽东也不时露出了微笑。

就这样,毛泽东在苏联首都度过了第一天。

……

12月17日,清晨,莫斯科仍然笼罩在茫茫大雾之中,大街小巷像蒙上了一层层轻柔的银纱。直到上午9时多了,大雾才慢慢散去。市民们走向报亭,走向邮局摊点,购买当天的报纸。以《真理报》为首的苏联各大报纸,均以显著的位置报道了斯大林和毛泽东会面这条消息,很引人注目。

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会晤显得有些神秘和离奇,主人总是把会晤谈话时间放在深夜,而且通常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孔策沃别墅内进行。

毛泽东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也是喜欢夜间工作。每到更深夜静之时,他的头脑就特别清醒,记忆力极好,因此这种夜间会谈对主人和客人来说都是很适宜的。

会谈室里,斯大林坐在长桌的顶头,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坐在长桌的另外一侧,毛泽东则坐在紧挨斯大林的地方,翻译坐在中间,中国同志自然坐在自己领袖的这一侧。每个人的座位前各类餐具酒杯齐备,几瓶格鲁吉亚纯葡萄酒和伏特加酒、矿泉水放在桌子中间,桌上自然也摆着各种新鲜蔬菜和羊肉之类的食品。

会谈开始前照例是贝利亚代表斯大林先向大家祝酒,他总爱击击掌,用酒杯敲敲桌子,以示隆重,然后检查一下每个人的酒是否盛够,这才祝酒,劝大家干杯。

斯大林的酒是由红白葡萄酒掺在一起的,专供他单独饮用。

谈话几乎只在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人之间进行,其他人基本是陪客,没有说话的机会。毛泽东知识渊博,政治、经济、军事无所不谈,斯大林语言表达敏锐准确,显得十分果断有力。两人的会晤没有既定话题,但毛泽东总喜欢涉猎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经历,这些对于斯大林来说也是有兴趣的话题。

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进行了好几次这样的神秘的夜间会谈,两人彼此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然也更清楚该如何与对方交谈了。

有一次毛泽东对斯大林老把红白葡萄酒掺在一起喝来了兴趣,可他坚持不让翻译问斯大林。斯大林敏感地责问翻译:“你们秘密地小声交谈什么,要背着谁?”

“是这样,”翻译费德林慌忙小声解释道,“毛泽东同志问,您为什么总把各类酒掺起来,而其他人为什么不这样做?”

毛泽东平静地看着斯大林,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斯大林怀疑的目光从夹鼻镜中透了出来,他问翻译:“那你为什么不问问我呢?”

费德林此时发现贝利亚的目光也紧盯着自己不放,忙解释说:“请原谅,是毛泽东同志坚持不让我这么做的,他认为,这样问您,有一点不太礼貌。”

“唔。”斯大林点点头,有点狡黠地又问费德林,“而你这位译员觉得在这儿应该听谁的呢?”

斯大林说完后,微微一笑,开始向毛泽东解释了起来:“你知道吗,这是我早年形成的一个习惯。我常饮白葡萄酒,但我相信红葡萄酒,在流放中我得了伤寒,一个狱中善良的医生悄悄给我饮用了少量红葡萄酒,这才从死亡边缘上救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信,红葡萄酒可作药用。”

“这就是你喜欢红白葡萄酒一起喝的原因了吧!”毛泽东听完这番话,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很有感染力。

两国的同志也禁不住笑了起来……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