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罗斯?特里尔只字不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保卫亚太地区和平的重要意义。斯图尔特?施拉姆的评论虽然提及这一点,但不过是一笔带过。他说:“这个条约保证苏联支持中国来反对日本或者任何直接、间接和日本合作的国家的进攻。单独有个协议规定苏联5年内每年给中国贷款6000万美元——无论和美国给国民党的援助相比,或和苏联给东欧卫星国的贷款相比,都是一笔很小的金额。可是为了取得这笔数目有限的款子,毛泽东被迫同意苏联可以继续留在旅顺和大连,直到1952年为止(事实上斯大林后来没有遵守这个期限,他去世后这两个港口才归还中国)。毛泽东还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并含蓄地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属于苏联影响的范围。”[2]
应该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意义是不能用《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苏联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贷款的协定》来抹杀的。因为这个条约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用中苏两国的结盟关系反击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冷战”政策和“热战”威胁,威慑了美帝国主义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对于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保卫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苏联提供的3亿美元贷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的大国来说的确是不多的。但是,毛泽东历来主张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因此中方并没有要求苏方多给。这笔贷款在1950年至1954年之间全部拨给了中国,作为支付苏联卖给中国的机器设备的费用,对中国的经济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其意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按《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的规定,苏联的确应该把中苏共管的中国长春铁路属于苏方的一切权利、全部财产,以及苏联在旅顺口的海军基地与大连的权益,在缔结对日和约后(但不应迟于1952年底)移交给中国。但苏军却到1955年才从旅大撤离。然而此事与斯大林根本无关。据伍修权回忆:“因为1952年朝鲜战争还未结束,我国政府主动建议苏军继续驻守旅大,什么时候交还,以后再做商量。1953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前往旅大慰问苏军,7月朝鲜停战,1955年苏军从旅大撤离。”[1]对斯大林有种种非议的日本国立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也认为苏军没有按时从旅大撤退的责任不在斯大林身上,他说:“1952年4月以后,旧金山对日本和约开始生效。但是,在周恩来访苏期间,中国及苏联的谈判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敌视他们的单独媾和条约,因此,他们推迟执行有关旅顺口的协定,直到他们也和日本缔结和约为止。”[2]
对于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的重大意义,毛泽东于1954年4月1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4次会议上讲道:“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1960年2月13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在发给赫鲁晓夫和伏罗希洛夫《祝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的电报中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伟大意义。指出: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对于中苏两国的繁荣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已经发挥并且还将继续发挥巨大的影响。“10年来,在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基础上,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友好合作互助关系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这就极大地巩固和加强了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兄弟团结,有力地促进了我们两国建设事业的共同高涨。”
……
1950年2月16日晚,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宴请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客人。
宴会上,毛泽东与斯大林几乎同时到达宴会大厅。
赫鲁晓夫也出席了这次宴会,与同为政治局委员的米高扬坐在一起。那时他就理着光头,个子不高,眼睛不大,眉毛淡稀,面色红润,还不像后来到中国访问时那么胖。
赫鲁晓夫喜欢开玩笑,就对出席宴会的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说:“你怎么这样窈窕?三十多岁的人应该发胖了。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只有地主婆才是胖子?”朱仲丽回答:“吃得好,睡得好,自然要胖。现在农民解放了,地主倒睡不安了,地主婆也就不胖了。”
2月1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回国。在莫斯科火车站,毛泽东发表了临别演说: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我和中国代表团同人周恩来同志等这次在莫斯科会见了斯大林大元帅以及苏联政府其他负责同志,我们相互间在中苏两大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充分了解与深厚友谊,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人们可以看得见: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
留在苏联的时期,我们曾经参观了许多工厂和农场等,看见了苏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看见了苏联人民在斯大林同志和联共党的教育之下所养成的革命精神与实际精神相互结合的作风,证实了中国共产党人历来的信念,即: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我们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以及在十月革命策源地的列宁城,受到了热烈的招待,当我们离开这伟大的社会主义首都的时候,特向斯大林大元帅、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致衷心的谢意。
中苏永久友好和永久合作万岁!
苏联人民万岁!
世界革命导师与中国人民的挚友——斯大林同志万岁!
……
也正是从这次访问中,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相识了。不过,对于这次访问和稍后斯大林与毛泽东交往中的一些做法,赫鲁晓夫是持不同意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