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图书连载>>李瑞环《看法与说法》

李瑞环《看法与说法》:苦读、多思、常联系

2013年03月27日10: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要真正读点书,研究点问题,工作才能有大变化。

我几次讲过这样的话,我们有些干部没有坐下来读书的习惯,总爱坐上车到处跑。就现在的条件而论,坐车下去不一定就是什么艰苦的事。有的领导干部下去以后讲话很多,说有用吧,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说有错吧,都是报纸上的,也没有错。要使这些干部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把他们招到党校来学习一段,集中时间读点书,研究些问题。领导干部必须能坐下来,报纸要读进去,文章要看进去。那么多文件,学习以后要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能问什么好像知道一点儿,往下一问又什么都不知道。共产党取得胜利,其中有一条就是有那么一批人善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毛主席写了多少东西,研究了多少问题?《毛选》一、二、三、四卷,你说是理论也行,你说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行,讲得多实在,真正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天津的干部,特别是区县局一级的干部,要真正读点书,研究点问题,工作才能有大变化,这很有现实意义。

《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意见》(1988年7月12日)

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书,会读、会背的甚多,会用、用好的甚少。

总结经验,这是每个同志提高水平、增长才干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我非常赞成大家读书,但离开总结经验,把书读懂、用好是很难的。我讲过这样一句话,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书,会读、会背的甚多,会用、用好的甚少。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怎么联系实际,关键就是总结经验。只有通过总结经验,才能把理论弄懂弄通。又比如说,我们有许多同志,年龄差不多,经历差不多,天赋差不多,实干精神也差不多,进步快慢却差得很多。原因可以找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有的同志每干完一件事,都要琢磨琢磨,找出对的在哪,错的在哪,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而有的同志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稀里糊涂,马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进步就慢。按时间来说,每年,乃至每一天,干得怎么样,都回顾回顾,琢磨琢磨,我看好处甚多。我自己几十年来,就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想想今天干得怎么样,有没有虚度时间。我个人觉得很有益处。

《同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6年12月25日)

学习毛泽东读史用史、爱书读书的精神,使勤读书、多读书成为习惯、成为风气。

毛泽东酷爱读史,尤为喜爱读二十四史,认为这是一部好书,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一部大字本的二十四史从1952年开始陪伴他,直到逝世。对于这部4000万字的历史巨著,毛泽东常读不懈,浓圈密点,作批写注,留下了一代伟人极其珍贵的心迹。《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以及做人道理、养生之道……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读史,不拘泥于前人已经作出的结论,能在浩繁的史料中,去伪存真,去芜取精,得出独到、精辟的见解。毛泽东读史,不是为史而史,而是结合实际,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历史更好、更快地前进。今天,当我们进一步领悟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的讲话、落实江泽民同志“全党学习历史”的号召时,重新回顾毛泽东重视历史、研读历史、运用历史的伟大实践,就会再一次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与生命力,就会激励我们更加热爱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战争年代、条件极其艰苦时,他坚持读书;和平时期、国事十分繁忙时,他坚持读书;即便病魔缠身、行动困难时,他仍然坚持读书。读书成了毛泽东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我们钦佩毛泽东知识渊博、才能杰出、功绩卓著时,同样也钦佩他那种“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崇高品格。现在我们的工作确实比较忙,但无论如何忙不到毛泽东那样的程度。我们要借《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出版的时机,学习毛泽东读史用史、爱书读书的精神,使勤读书、多读书成为习惯、成为风气。

《在毛泽东与二十四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997年12月1日)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