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文革”期间中国政府对港澳市场供应情况

唐富满
2013年04月10日10: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完善配额管理制度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外贸部门就尝试对鲜活商品出口实行配额管理。1954年,外贸部召集的第一次对港澳出口工作会议,授权华南对外贸易分局定期制订对港澳出口供应的配额。以生猪为例,广东从1953年6月起由华南外贸分局制订对港澳出口配额。1954年8月底,分局制订《广东生猪出口调配管理办法》。除广东外,广西由分局会同省商业厅指示“严格依配额均匀出口”,湖南配额报请中南外贸局批准执行。(参见华南外贸分局:《通知开会讨论广东生猪出口调配管理办法由》(1954年9月1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25—1—40。)由于缺乏整套的管理制度和有效指挥机构,配额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对港澳出口供应常因集中到货而造成跌价损失,或因调度不灵而坐失销售时机。如塘鱼出口,长期以来因存在月尾多、月头少,季末多、季初少和年末多、年初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对此,有港商说我们月头是“过渡时期”,月尾是“大跃进”。[1]

20世纪60年代初,对港澳供应配额管理制度的完善被提上议事日程。以广东为例。1962年8月,据香港五丰行反映,由于有些地区对港澳出口鲜活商品配额管理不严及运输途中保管不善,造成鲜活商品途中死亡残次及集中到货,以致低价销售和倒海事故接连发生。当时正值“继续整顿”时期,中央大力提倡扭亏增盈,改善经营管理。广东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降低商品流通费用为中心的群众性运动,广东外贸系统以加强配额管理为抓手。8月28日,广东外贸局规定:“属于配额商品应由省食品公司切实抓起来并由省食品公司统一指挥,今后每月应抄送各地海关并由海关协助督促、控制”[2],以防止各口岸不按照配额出口的现象。1963年1月,广东省召开全省鲜活商品出口配额管理座谈会。香港五丰行和澳门南光公司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配额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商品品质、规格,改进包装,快装、快运,经常根据港澳市场的特点,按品种、按时、按质、按量安排出口,避免各种责任事故。会议制订了“鲜活商品对港澳出口配额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3]

[1] 参见广东省外贸局:《关于我省一年多来加强鲜活商品出口配额管理情况的报告》(1964年8月31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2—1—210。

[2] 广东省外贸局:《采取措施防止鲜活商品出口事故及严格配额管理》(1962年8月28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2—1—160。

[3] 参见广东省外贸局:《全省鲜活商品出口配额管理座谈会纪要》(1963年1月14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2—1—188。

广东鲜活商品对港澳出口配额管理的主要内容为:(1)配额管理商品范围。凡全国多口岸及本省多口岸出口的鲜活商品,根据港澳市场要求,需要统筹安排、有计划出口的,可列为配额管理商品。(2)制订配额的原则和办法。事先征求港澳机构意见,各专区或口岸支公司每月20日前各自提出下月配额建议数,由省制订下月配额计划并在25日前直接下达给各出口口岸和抄送各地海关。(3)组织领导。省外贸局成立配额商品中心指挥部,制订下达及调整配额计划,检查配额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会议,介绍、推广各地执行配额的经验;各地外贸局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办公室或指定专人负责。最初纳入配额管理的鲜活商品共6大类,34个品种。(参见广东省外贸局:《广东省鲜活商品对港澳出口配额管理试行办法(草案)》 (1962年12月11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2—1—160。)到1964年,增加为42个品种。此外,海关监督也是配额管理的重要内容:(1)各地海关、分支关、监督站和派驻非设关地区的海关工作组,依据广东配额中心指挥部通知的配额计划,核对和审查各公司出口数量是否符合配额计划。(2)各公司在配额商品出口时,应向海关递交盖有“配额商品”字样的出口货物明细单和附送“配额商品出口数量核对表”。(3)海关按照省配额中心指挥部所制订的“配额商品出口品质、规格,包装标准及堆迭要求表”进行监督。(参见广东省外贸局:《海关对港澳出口鲜活商品的配额管理和品质、规格、包装标准进行监督的规定》(1963年),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2—1—188。)

在实践中,广东从生产入手合理安排,对大宗品种错开时间,以免大量集中上市;合理安排上市,把每旬甚至每日出口量落实到生产队、收购站,使配额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自觉执行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对港澳市场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推行配额管理后,做到货源充足、出口均匀和品质好。在政治上,增强了客户经营信心,提高了竞争能力;在经济上,对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参见广东省外贸局:《关于我省一年多来加强鲜活商品出口配额管理情况的报告》(1964年8月31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02—1—210。)经过长期实践,广东探索出以下经验:(1)善于探讨市场规律,敢于打破旧框框。例如过去对香港出口荔枝有一个“日销不能超出200吨”的“魔咒”。后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荔枝上市,百果让路”这个果中骄子的特点,狠抓荔枝销售的“快、鲜、高质”之关键,打破了“魔咒”。1965年出口6978吨,收汇123.5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8.5%和184.1%。(2)随时注意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研究和摸清市场的新规律。(3)掌握市场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实行“看价配量、稳进速减”,合理安排出口,达到稳价多销的目的。(4)把握鲜活商品出口的外在联系与规律。鲜活商品出口和气候变化关系很大。过去常因不掌握气候变化而造成被动。后来,有关部门准确掌握天气变化,使配额管理落实到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参见广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1965年鲜活商品出口配额管理工作小结》(1966年2月6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25—1—907。)

随着配额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港澳市场的均衡供应基本得到保障。1964年9月,中南外贸局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山东烟台召开秋季果菜会议,强调要以改善经营管理为中心,“加强配额管理,严格按每月配额计划,均衡发运”(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下达1964年秋季果菜会议纪要的通知》(1964年9月24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325—1—800。)。到“文革”前夕,内地对港澳供应的配额管理制度基本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推广。各省市自治区普遍设立配额管理办公室,各公司成立配额领导小组。配额管理在对港澳市场的供应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