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铸局及其他
陈庆余先生回忆,在王府井大街路西的大纱帽胡同与梯子胡同(现归入大甜水井胡同)中间,印铸局占地约1.6万平方米,有百十间房屋。
据《东华图志》记载,当时在小甜水井胡同(小甜水井胡同位于大纱帽胡同西段,现归入大纱帽胡同)、大纱帽胡同一带居住的高官重臣还有大学士长龄(居住在大纱帽胡同,正一品),刑部尚书廖寿恒(居住在大纱帽胡同,从一品),理藩院尚书、绥远将军贻谷(居住在大纱帽胡同,从一品),户部侍郎陈璧(居住在小甜水井胡同,正二品)等,从印铸局范围看,似应包括这些大臣官员的部分住宅。
1979年人民日报社搬迁前,范围向西一直延伸到晨光街,北到大甜水井胡同,东到王府井,南到大纱帽胡同,应是将上述清朝官员府宅一并纳入其中的。此时人民日报社房屋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
清印铸局下设文牍、庶务、发行等科室,宅院根据需要进行了改造,建立了铸字、排版、印刷、装订、机房等车间。除了印报外,印铸局还铸造、镌刻朝廷和官员的大印及勋章等。
1911年6月,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会议决定,将《政治官报》改名为《内阁官报》,并赋予《内阁官报》颁布正式法令、公文的效力。同年,《内阁官报》刊登湖广总督向皇帝举荐的湖北籍优秀学生名单,董用威(董必武)列在最前面。但《内阁官报》出版不到一年时间,就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一起湮没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诞生。1月29日,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创刊,4月5日停刊,共发行58期,约45万字。2月12日,清帝被逼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内阁官报》改为《临时公报》,每日一期,至4月30日,共发行66期,约35万字。印铸局一度改为政治官报局,后又改回印铸局。
北洋军阀混战期间,印铸局局长一职频繁换人,一度停发工资,工人在叶青贻(国务院参议兼印铸局顾问)、胡茂生领导下举行罢工,经国务院调解始得复工。
1927年,印铸局撤销。
清末民初,先后有陆宗舆、陈锦涛、袁思亮、瞿宣颖、易顺鼎、陈汉第、田桓、徐崇、李宣倜等十几人出任印铸局局长,他们大都学贯中西,或以兴办实业著称,如陈锦涛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或以文化传承闻名,如袁思亮舍命抢救国宝《注东坡先生诗》(现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李宣倜善书法、诗文,是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碑刻书写者之一,曾为梅兰芳修改唱词。即使为人们所痛斥的卖国贼陆宗舆,也有兴办钢铁工业(龙烟铁矿公司即北京首钢前身)的贡献……他们走马灯似的出入王府井大街117号,是清末民初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王府井大街原117号门牌号现已改为277号,名副其实是个“大杂院”,产权单位包括经济日报社、东城区委等好几家;经营单位就更多了,北京好友世界商场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笔者在该公司网站上看到,包括好友世界商场、大宅门招待所、王府井陶瓷城、古井食楼餐厅、王府井小吃街、民俗文化街、游戏厅等,占地1.3万多平方米,物业2万多平方米。
据笔者实地考察,好友世界商场经营场地范围主要是人民日报社原新旧办公楼和车库、食堂等。而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印刷厂及消防通道为经济日报社所辖,但令人忧虑的是消防通道已变成拥挤、脏乱的小吃街和民俗文化街。靠近大甜水井胡同部分平房为东城区所辖,目前已拆迁,杂乱无章,似乎还在开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