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人民日报社旧址的历史与变迁:王府井大街117号寻踪

朱悦华
2013年05月14日09: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华北日报》的创刊与终结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宣布成立国民政府。1929年元旦,作为国民党中央直属党报的《华北日报》在北平创刊。李石曾任社长,安馥音、沈尹默等任总编辑。日出3大张12版,以刊登政治、经济和党务要闻为主,附出《华北画刊》《现代国际》《边疆周刊》等专刊。

沈尹默(1883—1971),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一代书法宗师。他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被周恩来视为珍品挂在办公室里。“文革”中,沈尹默写的认罪书,常被人揭走珍藏。得知老朋友纷纷含冤离世,他焚烧了自己大量的书法精品,后在上海逝世。

李石曾(1881—1973),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1902年随清廷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学习农业,以法文发表《大豆》一文,创办豆腐公司,是法国勤工俭学发起人之一。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20年创办中法大学,任董事长。1924年参与驱逐溥仪出宫和故宫博物院的创建。1956年定居台北,1973年病逝。

《华北日报》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较有影响的一份官办报纸。它以“铲除旧污,恢复美德”为宗旨。1930年3月1日至9日,因积极宣传南京国民政府“讨阎(锡山)”活动被地方军警严加检查,报纸前后出现15处“天窗”。3月18日中原大战爆发后,被阎锡山派军队封闭,至10月10日才复刊。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华北门户洞开,国民党北平市党部撤离。此时,官办的《华北日报》不得不进行改组,走向企业化。1933年秋,《华北日报》总编辑换上了留法归来的陈国廉。陈国廉一到北平就找与自己同船归国的李健吾商量报纸改版问题,决定增加报纸的篇幅,并扩大兜揽广告。《华北日报》自创办始,就坚持了开门办报思路。

1938年9月15日,《华北日报》被日伪接管,改出《武德报》。《武德报》表面上是一家中国的报纸,实际上被日本军部控制。

1945年10月1日,《华北日报》在原址复刊,张明炜任社长,同时创刊日文版,供日本战俘阅读。张明炜当时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平津特派员兼华北日报社社长。

张明炜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1928年进入国民党宣传系统,担任过北方英文版中国时报社社长、南京《中央日报》总经理。张明炜自毕业后即投身新闻界,一直到国民党退守台湾,大半生都是在为国民党办报。1949年,张明炜去了台湾,由于一时没有适合的事情可做,在台中创办“民天”电台,取“民以食为天”之意。其间一些电台受到有关部门干扰,新闻界推其为代表,前往“立法”“监察”两院请愿,张明炜毅然前往,甚至垫出一笔不小的费用。此时他对国民党已有较深认知,与体制渐行渐远,再也不愿办报。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