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人民日报社旧址的历史与变迁:王府井大街117号寻踪

朱悦华
2013年05月14日09: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王府井大街117号的新主人

1949年2月1日,人民日报社接管北平国民党《华北日报》,成为王府井大街117号的新主人。从《政治官报》《内阁官报》《临时公报》《华北日报》到《人民日报》,这个大四合院前后至少办过5份官报(北洋军阀时期不详)。到1979年东迁至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是这里历史最长的官方报纸。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北平昌实电器厂(北京人民电机厂前身之一)按照华北局城工部指示,3天内将王府井大街279号华北日报印刷厂和北池子文书馆1号院武德报印刷厂的全部印刷机包装好,运送到人民日报社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社。这大概是《华北日报》与《人民日报》最早的渊源。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2月1日,《华北日报》停刊。2月2日,作为北平市委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

人民日报社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人民日报》报头换上,范长江宣布《华北日报》编辑人员就地待命,印刷厂、排字房工人继续工作。范长江就是坐在张明炜那张精致的大理石面办公桌前宣布这一决定的。

这一天,王府井大街117号周围,拥满了兴奋的报贩和前来买报的人,大家都在等待北平解放后第一张人民的报纸。由于印刷较慢,从清晨5时一直印到下午6时,随印随往门口送,5万份创刊号被抢购一空。创刊号上发表了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部长邓拓撰写的代发刊词——《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的大队人马离开河北平山县里庄来到北平,结束了战争年代游击办报的历史。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性转折,1949年冬,报社请了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在王府井大街117号编辑部大院藤萝架下,为全体工作人员照了一张大合影。

《人民日报》老报人刘振祥一直珍藏着这张合影。60多年后,他依然记忆犹新:“编辑部办公大院很宽敞,北房办公室前,有一个很大的藤萝架,每当春季,藤萝花盛开,串串紫色花朵挂满架顶,煞是好看。”当时,报社不少同人如美术编辑蔡若虹、女记者宋琤等都在此留下了珍贵美好的记忆。

据人民日报社档案记载,1949年接管王府井大街117号华北日报社房产273间半,其中60多间出租给丽都商店、信达商行、生康西服庄、玉成食品店、丽生商店、爱华木器行、德林商行、陈森泰西服庄等,尚未收回。

人民日报社同时接管的还有煤渣胡同2号院——国民党英文版《时事日报》所在地。这个院子比王府井大街117号院要小,是一个从南向北的四重院落,每一进院都是规整的五开间北房和三开间东西厢房。院里有两棵高大的海棠树。刚进城时,部分办公,部分居住。报社主要负责人张磐石、范长江、邓拓、安岗、胡绩伟、王揖等都在这儿的跨院中住过。1964年被拆建成宿舍楼至今。

60多年后,人民日报社基建负责人阎德山、老报人黄岳军还能依稀描绘出当年王府井大街117号院的图景:高大的藤萝架下,北面正房是总编室和社长、总编辑办公室,共有7开间200多平方米,靠东面一间20多平方米原是华北日报社社长张明炜的办公室。之后,人民日报社前后两任社长张磐石、范长江和总编辑邓拓都在这间办公室工作过,也都喜爱并使用过那张精致的大理石面红木办公桌。沿着藤萝架向南,穿过树影环绕的院子即是印刷厂,大院里的耳房、厢房分布着编辑部、资料组、图书馆、总务科、食堂等部门,大门朝南偏东,进门后看到一道绿树掩映的垂花门……那种既深邃幽静又温馨亲切的中国四合院独有神韵,让人平添了很多神往。■

(《党史博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