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的甜水井与北京水系
陈庆余先生回忆,民国初年,王府井大街还是一条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比不上当时人们常说的东四、西单、前门、鼓楼前几条街热闹。整条大街从北到南只有五六盏煤油路灯,装在6尺多高、3寸左右粗的木杆顶端的玻璃罩里。点灯人每天扛着小梯子来擦灯、添油、点灯、熄灯。街上各商号门前,有的挑着各式各样的纱灯、壁灯,有的高悬一两盏亮堂堂的汽灯。
当时王府井大街北口和东华门大街东口、八面槽大街南口交叉处,叫丁字街。在靠近王府井大街北口偏西,当时公兴合油盐店门前,有一口官井(1996年王府井大街改建时发现此井)。陈庆余清楚记得,当时井上竖着一丈多高的井架,井架上悬着一个滑车,滑车上缠着又粗又长的大麻绳,麻绳两端各系着一个大柳罐。两个打水人站在井台上,一上一下从井里往上打水,然后用水来泼洒王府井、东华门、八面槽、金鱼胡同等街道。但这口井的水是不能喝的苦水。
北京城因水而生。老北京城——蓟城位于莲花池(今北京西站附近)畔,元朝以积水潭为中心建设元大都。皇宫食用玉泉山泉水,市民吃井水。
随着北京城甜水紧缺,官井逐渐为私人承租。承租一口甜水井,意味着掌控几条胡同几百家人的吃水用水。
几百年前,海淀曾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地,流泉萦绕,湖泊成群。那时的北京是一片河网纵横、溪流交错的美丽水乡。自明代起,北京城的地下水质已大不如前。元朝时作为南北大运河终点、船桅林立的“海子”,明清时已被大片的街道和稻田蚕食;元朝时曾为南北漕运带来辉煌的通惠河,明清时已是运行维艰,难以为继。而这时的水井大多是苦水井,甜水井已极为罕见,仅有安定门外满井、天坛祈年井、陶然亭姚家井、王府井等少数几口甜水井被频繁载入史册。所以,王府井不单因王府,更因甜水井而著名。
人民日报社院里的那口井应该是其中的一口甜水井。报社很多老同志都记得那井上有一个小亭子。据笔者考证,目前好友世界商场西北角那口井是复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