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了张爱萍等华东军区海军负责人。张爱萍在汇报中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同志,共同建设人民海军”的原则,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之后,应张爱萍请求,毛泽东为华东军区海军题写了“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略”的著名题词。
11月8日,第一批2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学员培训班结业。不久,人民海军第一支战斗舰艇部队诞生,编配7艘护卫舰、9艘炮舰,编成两个舰艇大队。
1950年4月23日,人民海军诞生一周年,华东军区海军将一批修复和改装好的舰艇列入战斗序列,分编成第五、六、七3个舰队,并举行了命名典礼。从此,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齐全,正规编制的作战部队也建成,为不久后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后来,华东军区海军演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张爱萍在人民海军的发展史上,起了开拓者的作用。
1951年1月,张爱萍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1952年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
1954年底,浙东前线三军将士在前线总指挥张爱萍的率领下,经过半年多的厉兵秣马,对一江山岛发起的攻击,是共和国首次也是迄今为止我军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台州湾东海洋面,为当时国民党军队盘踞的浙东沿海中心岛屿大陈列岛之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随着张爱萍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正式打响。空军首当其冲投入战斗,我军战斗机夺取了战场制空权并掩护轰炸机对一江山岛进行轰炸。陆军部队随即搭乘登陆船只,在海军舰艇支援下向一江山岛进发。接着,在南北一江山岛沿岸的28个登陆点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数以千计的陆军指战员在枪林弹雨下奋力地攀登着嶙峋的崖壁。当日14时29分30秒登陆成功,比预定的登陆时间提前了30秒钟。至1月19日凌晨,我军扫清残敌,胜利占领全岛。
以强攻一江山岛为中心的大陈列岛战役,终于以浙江全境的解放而告胜利结束。国内外高度赞扬这次战役的成功。连当时与我敌对的美国也认为:“共军的首次三军联合作战,是经过周密准备,并且进行得很好的。”
从1955年3月到1967年3月,张爱萍任副总参谋长12年间,先后在总参谋长粟裕、黄克诚、罗瑞卿和杨成武(代)领导下,分工负责军事行政、军队组织建设,还参与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的组织领导工作。期间,1958年5月23日,他被增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5月,被增补为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62年11月,进入“中央专委”,主要是担负领导我国核弹和导弹发射试验的重任。这期间,张爱萍先后担任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第一颗原子弹发射试验的总指挥,为试验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军队组织建设方面,张爱萍提出了将人民解放军8大总部撤掉5个,只保留总参、总政、总后的建议,并奉命负责制订具体方案,于1958年实现了3大总部的设立。最终,这一编制体制整整运行了40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张爱萍被林彪集团一伙诬陷,遭遇了8年的痛苦磨难。1975年3月8日复出后,他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同时恢复了副总参谋长职务。8个月后,江青一伙刮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张爱萍再遭厄运,被国防科委和七机部组织的“批邓联张”专门机构猛烈批判,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彻底平反。
巧合的是,1977年3月8日,张爱萍再次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主任。接着,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又恢复了副总参谋长职务。从此,张爱萍步入了革命军事生涯的第二次辉煌阶段。1980年8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国防科技、国防工业。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同年11月,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成为唯一担任过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的开国上将。到1988年4月为止,张爱萍在第一线参与了国家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在新时期军队组织建设方面,张爱萍提出将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委科装委办公室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隶属军委建制,受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的建议。最终,得到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的批准。国防科工委的成立,对全军来说,是在编制体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一个新的创举。对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研究、设计、立项、试验定型和生产,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国防科工委后来也成为我军组建总装备部的雏形。
这一时期,张爱萍先后担任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并发射洲际导弹、通信卫星、潜地导弹的总指挥,7年时间里再次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杀手锏”试验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9年12月底,即将进入90高龄的张爱萍,在迎接21世纪到来之际,赋诗一首《迈步二十一世纪》,抒发了耄耋豪情:
此身九轶未忘根,
矢志追索向阳春。
万水千山等闲过,
更喜今朝越昆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