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搞好战场预置和边防设施建设是加强新疆防务的战略举措
搞好新疆防区的战场预置和边防设施建设,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工程,是赢得防御作战和边防斗争胜利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十分关注这个事关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建国初期,朱德指出:“新疆地大人少,土匪易产难清,除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外,还要控制交通工具(坦克、装甲车、汽车),朝发夕至,使匪有所畏惧而不敢横行。”朱德把“交通运输业每日有改善”作为彻底肃清土匪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指出:“公路总是要修通,新疆、西藏之交通是必须的。”“修建工程及建筑材料的制造,是建立家务的重要事业”[10]。新疆军区曾抽调部队首先紧急架设了240米长的玛纳斯河大桥,使中断5年多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到伊犁、塔城、阿勒泰的交通主干线恢复通车。接着驻疆部队又动员大批人力物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沿丝绸之路,穿荒漠戈壁,整修、新修了多条干线公路。至1953年9月,全疆通车里程达7929公里,为消除匪患、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之后,于1957年10月修通新疆至西藏阿里地区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新藏公路(国道219线);于1958年修通了南疆地区通往帕米尔高原中巴边境的喀什—红其拉甫公路,从而沟通了新疆与西藏、新疆与巴基斯坦的联系,对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巩固西部边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955~1959年,驻疆部队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边防一线防御工事建设,并优先配发边防部队通信器材,保障了边防执勤需要。
20世纪60年代,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新疆防区调整了边防管理体制,加强了中苏、中蒙、中印方向的边防基本设施建设。到1965年,各边防站(卡)基本修通了公路或便道,配齐了通信电台和部分电话,结束了过去主要靠骑兵和徒步通信的历史。在中苏、中蒙边境西段,平原站建立了 望塔,山区站建起了哨亭,并对围墙、掩蔽部、堑壕、碉堡等进行了改造和加固。中印边境地区的工事,经过几年建设,亦初具规模。特别是经毛泽东批准,1966~1979年,修筑了由中国新疆喀什至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城市塔科特的喀喇昆仑公路(即中巴友谊公路),对于打破霸权主义的封锁包围,巩固中国西部边防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作战方针和新疆军区的作战任务,经毛泽东批准,1965~1976年,驻疆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战场建设,相继完成了新疆纵深内各主要防御地域国防工程建设,达到了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存的要求。同时,进行了以“搞活天山”为重点的各项建设,修筑了贯通天山南北的天山公路,修建了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原则,全疆各地在主要城市、交通要道和边境县、社、农场,发动群众深挖地道,建成了一大批能打能防、上下结合、纵横成网、互相联结的“战斗村”。至1976年,全区一线边防连(站)均构筑了防御工事。主要防区和要点构筑了以地道和永备工事为骨干,与地面工事相结合的独立环形防御阵地。
1982年8月,经邓小平批准,中央军委给乌鲁木齐军区下拨2.38亿元,从1983年起,用三年时间,解决了边防营房、道路、战备工事、生活设施、医疗设备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边防部队的生活、交通、通信条件和营区面貌,使万里边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93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从1994~1996年,对新疆边防部队后勤基础设施进行配套治理,涉及营房工程1115项、生产生活设施308项、道路桥梁维修(改建)工程32项等,边防部队的后勤设施有了很大改观。1996年,为进一步改善边防执勤条件,国家边防委员会正式给新疆下达了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简称“一路一网”)。至2004年,新疆防区边防线数千公里铁丝网和车(人)行巡逻路,蜿蜒穿行于戈壁沙漠、崇山峻岭之间,筑起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钢铁屏障。
在新世纪新阶段,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的需要,驻疆部队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通信光缆建设。至2008年,兰州至乌鲁木齐、中印方向及南、北、东疆光缆环网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全区所有边防营、连和重要一线点位通光缆的目标,为边防连、边防哨所建立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达成了兰州、新疆、南疆三级军区与各边防军分区、团、连的实时语音、视频通信,形成了可承载语音、数据、图形、图像等多种业务的公用信息传输平台,并初步实现了作战指挥、情报保障、应急响应、辅助决策等专用信息的数据融合和共享。整合已建的边境监控、报警系统,构建了融“作战指挥、边境管控、军事训练、网络办公、综合应用”于一体的边防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广泛兼容、一体多用”的目标,科技管边控边能力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