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简析

常建宏
2013年05月27日09: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意政策问题,多次向全党强调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早在1948年2月27日,毛泽东就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6页。)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再次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98页。)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实行许多新的政策,比如清除旧社会的遗毒、颁布新的《婚姻法》、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自主管理海关和关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不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旧政策进行了调整,比如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调整新区土改政策,等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决浪潮和苏联实行联邦制的影响,中共早期政纲比较强调国内各民族的自决权,并提出“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的口号。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经过认真考察和慎重考虑,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调整,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联邦制。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向政协代表们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来挑拨离间中国的统一”,“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239页。)

1949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少数民族“自决权”问题给二野前委的指示》详细阐述了调整这一政策的理由:“关于各少数民族的‘自决权’问题,今天不应再去强调,过去在内战时期,我党为了争取少数民族,以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它对各少数民族特别表现为大汉族主义)曾强调过这一口号,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但今天的情况,已有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已被打倒,我党领导的新中国业经诞生,为了完成我们国家的统一大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分裂中国民族团结的阴谋,在国内民族问题上,就不应再强调这一口号,以免为帝国主义及国内各少数民族中的反动分子所利用,而使我们陷于被动的地位。在今天应强调,中华各民族的友爱合作和互助团结,此点望你们加以注意。”并指出,“关于党的民族政策的申述,应根据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民族政策的规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民族政策明确规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10页。)由此,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60多年的历史证明,这一制度对于中国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土地改革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已经按照1947年10月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人力和物力上支持了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已经建立全国性人民政权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总结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对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政策进行了若干调整。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1950年6月颁布的《土地改革法》中,主要是:由没收地主在农村的一切财产,改变为只没收其“五大财产”(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不予没收;由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增加对小土地出租者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调整,保护了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减少了地主的反抗,有利于从政策上中立富农,更加孤立地主,并且可以维持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的生活,大大减少了土地改革引起的社会动荡,对于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未解放的台湾省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为搞好农村工作,中央还要求各地改进农村工作领导方法,提出:“农村工作日趋繁重,党的领导极需改善。”随着领导方法的改进和土地改革的深化,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提高,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