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简析

常建宏
2013年05月27日09: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党和政府确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许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表现为:统揽全局,集中力量做好中心工作;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广泛交流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宣传发动群众,形成强大合力;加强监督制约,注重从制度上拒腐防变。由于思想重视、方法得当,新中国很快就全面恢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和在根据地、解放区局部执政的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从此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光荣责任,党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万事开头难。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面临重重困难。军事方面,解放战争虽已获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解放全部国土,还有上百万国民党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政治方面,在拥有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已被彻底打碎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机器尚需由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体制来取代,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恶霸土匪还严

重威胁着社会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和稳定,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还严重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经济方面,长期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遗留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梗阻,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投机猖獗,民生困苦,失业众多,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不承认和敌视的态度,阻挠中国的统一并威胁着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在组织上,对于执政经验相对缺乏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在夺取政权后,能否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很快掌握管理经济的本领,还是一个严峻考验。

本期《党的文献》公布的一组有关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文献,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

一、统揽全局,集中力量做好中心工作

抓中心、抓关键,推动全盘的方法,是指领导者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领导活动中,统揽全局,抓住主要矛盾,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去影响和推动整个领导活动的根本方法。

在领导人民从夺取政权到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经济工作成为头等大事。1950年5月20日,毛泽东发出《省以上各级党委必须经常讨论财经工作》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抓紧财政、金融、经济工作,各中央局会议必须经常讨论财经工作,不得以为只是财经业务机关的工作而稍有放松,各分局、大市委、省委、区党委亦是如此。中央政治局现在几乎每次会议都要讨论财经工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为了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1950年3月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同年6月6—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在全国执政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即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为此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和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毛泽东向会议提交的书面报告中,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做好八项工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参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67—72页。)为了保证党的中心任务顺利实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着重讨论和确定了党在现阶段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繁重紧迫的工作任务,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科学判断形势,指出:我们当前总的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在秋季即将开始的土地改革中,我们的敌人是够大够多的。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不要四面出击”,“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就孤立了”。(《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75—76页。)这一政策,指导全党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任务,孤立和打击了当时的主要敌人,较好地完成了肃清三大敌人的残余势力、促使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