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为历史所选中绝非偶然
马克思主义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和文献中已经阐明,但把它运用到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认识和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对象。然后真正拿出革命的行动来改造旧中国、建立新社会。在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行动中,数其大者,体现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就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战争等实践。其中诞生的重要历史文献有《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
《反对本本主义》是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反对教条主义和理论守旧的檄文,充分表明毛泽东在考察革命队伍思想状况方面的认识水平有了极大提升。他深感要确立新的思想路线,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他从哲学的高度明确提出,离开实际的调查,会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工作指导。在革命斗争极其艰苦的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能够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坚持理论创新,从而在曲折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用中国的实际斗争来落实马克思提出的改造世界的理论,这不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吗?毛泽东把尊重实践作为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地树立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这也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出发点,体现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由此,毛泽东哲学思想继续发展,用实践的理论来指导革命斗争、反对本本主义。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成为毛泽东指导建党、建军、整党整风的锐利武器,成了他研究一切问题的“工具”。
寻乌调查的实践及其成果是毛泽东以身示范为全党树立的榜样。《寻乌调查》不仅涉及到大量的农村问题、工商业问题和城镇问题,而且还反映了寻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情况。报告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如何进行调查研究作出了表率。这对于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党局部执政后的城市工作和工商业工作也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稿子,但充分总结了十年内战的经验,深刻揭示了革命战争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战争史上表现出少有的系统性、鲜明性和说服力。毛泽东深刻而精辟地把中国革命战争归纳为四个特点:一是中国是一个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二是敌人的强大;三是红军的弱小;四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190页。)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打破“围剿”有各种形式,要具体对待,有所区别。毛泽东还从各种战争形式中提炼出九种,这是他创造性地运用军事辩证法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所作出的一些重要论断,是对遵义会议后正确理论探索的延续。这一著作,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引领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道路,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上述著作,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均成为全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这些理论著作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农村和城镇的各阶层,如何对待反“围剿”战争中的军事路线,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方面,反映了毛泽东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诸多探索,也是毛泽东在深刻分析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各种形势后形成的理论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