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视角看毛泽东的理论创新

庄福龄
2013年08月09日13: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四、在执政为民中创新矛盾观

毛泽东始终提倡,认识论不仅需要发展和创新,而且需要走出课堂和书斋为人民群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如何建设一个新国家的繁重任务。这一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们现在还有一些处在领导工作岗位的同志和许多从事一般工作的同志,并不懂得或者不甚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还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他们常常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以主观主义(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以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既然这样,那他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就不可能做好。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两篇以苏联经验为借鉴,以总结中国经验为根据形成的具有方针性的讲话稿。《论十大关系》定稿前,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有关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汇报,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其中重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目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们的共同目标而奋斗。从总体上说,这是两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作了很深入的思考。比如,在思考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顾及到了其中内含的各种关系。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项目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等。正确处理上述关系,首先要考虑国情,考虑人民利益。毛泽东认为,在处理重工业、轻工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做得好些,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也没有出现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失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对于农业与轻工业的关系也是比较注重的,一直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毛泽东认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国家和农民,都必须兼顾,只顾一头,只讲一面,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这是关系到当时六亿人民的大问题。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毛泽东强调“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毛泽东那一代人的思考和探索,为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从认识论和矛盾观上很好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复杂关系问题,也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大文章奠定了基础。尽管社会矛盾理论涉及的问题较多,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毛泽东当年的许多理论思考,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依然很有意义。例如要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要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要辩证分析社会矛盾,等等。

从以上论列来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提高和巩固国家的实力,二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从提高国家实力方面看,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历史的飞跃。这一思想从解决民主革命时期的矛盾到解决治国理政的矛盾,再到解决新中国的一切矛盾,无疑都反映了理论创新的力度。毛泽东思想这种适应历史发展的创新,是客观的历史的需要,也是治国理政的需要,更是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再从一切为了人民利益方面看,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毛泽东提出既要工业化,又要照顾人民利益的方针。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关系复杂多端、千变万化,既要解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又要照顾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如何统筹兼顾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课题。毛泽东等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出并创新了许多前人没有的理论。这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矛盾论等理论的创新,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一种新的理论运用和理论预见。当然,随着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变化,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成熟之际,往往就是矛盾解决之时。从毛泽东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