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居俭
上篇:关于政治前提
诠注这个命题,要先从何谓“政治”入手。在这个命题中,政治是关键,“前提”附属于政治。厘清了政治,“政治前提”就迎刃而解了。一言以蔽之,政治前提就是政治发展变化的先决条件。
关于政治,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内涵的界定有四种意见。一、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处理本阶级内部关系以及同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采取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二、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的全部政策和策略;三、政治是由政府推行、涉及各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四、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由于笔者的看法与第二种意见不谋而合,文中论述政治内涵便以此为据。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主要诉求,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者相辅相成,前者用革命手段为后者扫除障碍,后者在前者奠定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毛泽东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中华民族正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和残酷剥削之下。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重任,就是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各阶级先后提出过不同的救国主张和方案,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行动,含辛茹苦地探索中国出路,特别向往西方的资本主义。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向中外反动势力打响第一枪,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地主阶级洋务派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根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求强”、“求富”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封建皇帝为靠山,力图革除积弊、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行动纲领,组织政党,发动革命,谋取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如此等等,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原在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在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破灭的关键时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的先进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他们学会“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出路。此后,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领导中国改换方向的共产党的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处于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由于在后期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和武装力量领导权,致使大革命惨遭失败。
![]() | ![]() |
相关专题 |
· 毛泽东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