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二讲 独辟蹊径的革命

2014年04月09日08: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28年2月,新城战斗胜利后,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已经打开。然而,毛泽东始终心系南昌起义后朱德、贺龙等部队的下落。有了井冈山这个“落脚地”后,寻找友军,壮大革命力量,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成为毛泽东最急切的思虑。派何人去联络朱德等革命同志?毛认为这个重任非何长工承担不可。何长工与毛泽东早在1918年北京留法预备班上就认识,毛十分欣赏何长工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且何长工参与了组织秋收起义的许多具体工作,比如,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面军旗,在起义部队中担任连党代表和团部参谋,深得毛的信任。

何长工(1900-1987年),湖南省华容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回国,在湖南南县、华容从事学生运动,创建该地区中共党团组织。1926年秋任华容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后任连党代表。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1928年年初奉毛泽东之命多次冒险寻找朱德部队,为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以后,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忠心耿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共和国成立后,何长期在教育界担任领导职务,是中共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

到达井冈山不久,何长工先被毛泽东派到长沙去联系湖南省委。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对共产党和革命左派人士大张“捕杀的网罗”,但何长工毫不畏惧,架起了井冈山中共秋收起义前委与湖南省委之间联系的桥梁。此后,何再度接受更艰巨的任务——寻找朱德。腥风血雨,杀机四伏,何长工只身进入广州,到处打听朱德的下落,但让他失望的是,由于音讯全无,只能铩羽而归。原来,在南昌起义军失利之后,为保存实力,朱德巧妙利用了在云南讲武堂同范石生的同学关系,将其所部改编为国民党军范部第140团,驻扎在韶关,朱德自己已化名为王楷。因为这个变故,致使何长工第一次出寻没能成功。

何长工第二次进入广州时,正值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当时兵荒马乱,警车嘶鸣,情势更加险恶。何长工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广州寻找线索。经过千辛万苦的打探,终于得知朱德部驻防处,他喜出望外,急赴韶关,又奔犁铺头,终于找到了朱德。何长工说明毛泽东派他前来联络的目的,通报了秋收起义部队几经转战、落脚井冈山的情况。朱德听后又询问了井冈山现有武装、地形山势、道路交通、经济供应、领导人状况以及能否屯兵等问题,何长工一一作了解答。朱德幸喜过望,他对何长工说:“我们跑来跑去就是要找个落脚的地方,我们这两支部队将来要集中。”

何长工不辱使命,几度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联系上了南昌起义余部,为以后朱、毛会师井冈山铺平了道路,功不可没。现在,在苍松翠竹掩映的革命圣地井冈山,有一座纪念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创千秋基业的雕塑园,其中英姿威武伫立于园门醒目处的一座单人塑像,就是何长工。

1928年4月28日,在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的掩护和接应下,朱德、陈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安全地转移到达井冈山,在宁冈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毛泽东同朱德的这次历史性的会聚,是共产党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从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28年5月4日,井冈山迎来了喜庆的日子。这一天,庆祝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部队胜利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大会召开了。会上,劳苦功高的何长工担任司仪。红四军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下辖3个师8个团,兵力达5000余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规模最大、兵员最多、影响最深、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革命武装部队。为此朱德赋诗歌颂:

红军荟萃井冈山,

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炼,

人民专政靠兵权。

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粟裕语)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地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且对推动红军队伍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井冈山会师之后,极大地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实力,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惊恐。在南京还未坐稳“江山”的蒋介石,鞭长莫及,只能遥令湘赣两省的军阀“进剿”井冈山。4月底,红四军首战五斗江,击破了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两次“进剿”,一度占领永新城,成立了永新县工农兵政府。5月中旬,红四军取得了草市坳战斗胜利,再次攻下永新城,击破了赣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进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革命军民信心倍增。

6月上旬,赣军改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主力,杨如轩为前线总指挥,带着5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奔井冈山而来。同时,湘军吴南部也出动3个团配合赣军的进攻。红四军以小股兵力钳制湘军,主力打赣军。6月23日,在新、老七溪岭和龙源口打得来犯之敌溃不成军。群众热情歌颂:

不费红军三分力,

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真好!真好!

快畅!快畅!

军事上的胜利使井冈山的红色割据区域迅速扩大。红四军占领永新、莲花后,“割据区域计有宁冈全县,永新全县,莲花全县,吉安一小部分,安福一小部分,遂川之北乡,酃县之东南乡一部,横直数百里”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工农武装割据”已经初呈规模。

继茶陵、遂川、宁冈、永新工农兵政府成立之后,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应运而生,酃县、莲花工农兵政府也宣告诞生。边界各县在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边界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边界党组织风生水起。边界的地方武装和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茁壮成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进入全盛时期。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4页。

这是毛泽东1928年6月间在与进攻井冈山的敌人作战时,提笔挥就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慷慨豪迈,荡气回肠。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革命军民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英勇作战,坚守红色根据地,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

但是,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毛泽东那样看清中国的革命形势,像毛泽东那样坚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发展壮大,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光辉前途。理论上,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共产主义社会大都以城市为分析对象;实践中,那时只有苏联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国家,苏联的革命道路是唯一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而苏联正是以攻占大城市获得革命硕果的。但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武汉、南昌、广州等城市发动的多次暴动,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哪里?

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反映了那时党内领导人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的彷徨。六大一方面肯定建立农村根据地和工农革命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又强调城市工人运动的兴起才是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中国革命依然要以城市为中心。需要说明的是,六大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大会,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瞿秋白、李立三、周恩来、邓中夏等在会前会见了斯大林等苏联主要领导人,斯大林等人还就各自的革命经验谈了对中国革命的看法。

六大闭幕前就发出了对国内工作的电稿,指出要加紧城市产业工人中的革命工作。靳莲芳:《革命激流中的砥柱》,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然而,毛泽东独树一帜,坚持在农村建立工农政权的革命方向。

1928年10月和11月,敌军“进剿”井冈山的硝烟刚刚散去,毛泽东连续写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与《井冈山的斗争》两个报告。这两个《报告》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明确表述了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半殖民地性质造成了中国政治的不平衡,统治集团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缝隙和机会。

2半封建的性质造成了经济的不平衡,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农村可以离开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在农村可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3地域广阔使革命力量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4已经有了新的政党和革命的军队,有了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

以上分析和阐述,连同1930年上半年写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27年冬,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不久,马上开始了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到1928年12月,颁布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井冈山的农民第一次分到了土地,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井冈山根据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军几度来犯,都被革命军民打得落荒而逃。但是,井冈山毕竟区域狭小,人口稀少,不能满足工农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消极据守井冈山一地,绝非长久之计,必须主动出击,扩大“红色区域”才能让革命拥有“活水源头”。

1929年1月,红军留下小部分部队由彭德怀指挥坚守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根据地出发,向赣南、闽西挺进。出发前,毛泽东为红四军拟写了《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

一九二九年一月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

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夫,服从命令。

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

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

白军士兵,饥寒交并。小资产者,税捐极重。

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国民匪党,完全反动,口是心非,不能过硬。

蒋桂冯阎,同床异梦,冲突四起,军阀倒运。

饭可充饥,药能医病;共产主张,极为公正。

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

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

军队待遇,极需改订;发给田地,士兵有份。

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问。

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捐杂税,扫除干净。

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

对待外人,必须严峻。工厂银行,没收归并;

外资外债,概不承认;外兵外舰,不准入境。

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

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

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理铲除,肃清乱政。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

革命成功,尽在群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转引自时光:《星火燎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301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