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二讲 独辟蹊径的革命

2014年04月09日08: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旧反动势力的惊涛骇浪,颠覆了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之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然而,真正的革命者是吓不倒的。“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7页。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城内打响的第一枪,开启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光辉前途。另辟蹊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由此走到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历史节点上的“第一枪”

大革命已经辉煌不再。在反动势力的汪洋大海中,暗礁遍布、恶浪滔天,中国革命如何走出困境?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这个时期党还处在幼年,来不及也不可能从容做好各种准备,就匆忙投入大革命的洪流。参见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页。正如后来毛泽东所言:“这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是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的党。”《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7页。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没有自己的“枪杆子”。这和当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遇到的致命问题如出一辙。

在大革命后期,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反革命进攻,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都已经醒悟。亡羊补牢,1927年7月,共产国际提出改组中共中央,并明确要求共产党公开宣布退出国民政府,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工农。7月12日,就在汪精卫公开“分共”前夕,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了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从此离开了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岗位。

新的中央临委成立后,迅速派出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和恽代英等赴江西九江,目的在于组织中共所掌握和影响的一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重回广东,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但是,李立三等人在19日到达九江后,发现情况有变。当时朱培德的第三军、第九军和程潜的第六军都分道向南昌集中,对九江、南昌等地呈包围之势。张发奎此时开始明显右转,因为他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要么“分共”,要么反汪。在朱、程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张最终选择了前者。形势骤变,情况十分危急。李立三、谭平山等人当即于7月20日晚在九江开会研究对策。李立三在后来的文章中回忆当时的形势:

“觉到张发奎态度之犹豫与右倾,那么依靠张为领袖之回粤运动,很少成功之可能,甚至为三、六、九军所包围而完全消灭。纵然回粤成功,我们亦必在张、汪协谋之中而牺牲,将与我们回粤去号召农民暴动,实现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之目的完全相反。所以我们应该抛弃依张之政策,而决定一独立的军事行动。”《李立三百年诞辰纪念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经过讨论,会议作出决定:立即抛弃依赖张发奎的计划,组织中共所能掌握的军队,尽快集中南昌,独立发动反对南京和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即南昌起义。会后,李立三迅速将这个会议决定报告中央。

由于在大革命期间忽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当时中共能够掌握或影响的军队相当有限。这些军队主要是:由共产党人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北伐期间由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的第七十三、七十五团以及第十师第三十团;还有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

贺龙(1896-1969年),湖南省桑植县人,出生贫苦农民家庭。1914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在讨袁护国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1926年夏,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时,已成为北伐军中著名的左派将领。1927年6月,由于战功卓著,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四·一二”事变后,革命转入低潮,贺龙无所畏惧,坚定地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率部参加并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贺龙身经百战,最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贺龙被林彪、江青、康生一伙迫害致死。1975年获得平反。

中共能够指挥的这些军队,当时均已调到九江地区。然而,已经背叛革命的汪精卫、张发奎等人发觉这些军队的“异样”,企图以邀请上庐山开会为由,用调虎离山之计,将贺、叶招到庐山扣留,解除他俩的兵权。但汪的这个阴谋被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获悉。当时叶的共产党员身份还是极端保密的,他周围的人都不知晓。

叶剑英,1897年生于广东省梅县。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24年初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受国民党左派廖仲恺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当时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北伐开始后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攻克南昌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叶毅然通电反蒋,随即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7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上旬,兼任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使这支革命武装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12月11日,他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指挥。这次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连接,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开端。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叶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1986年以89岁高龄辞世。

军情如火,叶冒险从庐山赶到九江,以划船赏景的由头将叶挺和贺龙约到甘棠湖烟水亭商量对策。经过短时间的磋商,最后决定:第一,不上庐山。第二,不接受张发奎调遣,立即将部队开往牛行火车站,乘火车去南昌。第三,叶挺部队先行,贺龙随后。王敏昭:《“八一”访贺龙将军》,重庆《新华日报》1951年8月7日。甘棠湖的这次小小的聚会,后来被称为“小划子会议”。但这个“小划子”成就了以后的“大计划”。

叶、贺的部队开到南昌后,得到了南昌公安局保安队和由朱德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的接应。

朱德当时已是一个老资格的共产党员。他于1886年12月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1922年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南昌起义中,朱德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部队撤出南昌后,率领余部转至广东、湖南南部一带。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并和毛泽东共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在每一个重大关头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年过60的朱德依然精力充沛,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称赞朱德是“人民的光荣”。1976年,以90岁高龄辞世。

就在部队向南昌转移的同时,得到李立三报告的中央临委,已向共产国际通报此项重大变动。此时,中央接到共产国际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发来的电报。电报指出:“如果有成功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是可行的。”转引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页。获得共产国际的首肯,中央下定最后的决心,马上成立了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的前敌委员会,作为南昌起义的领导机构。

7月27日,周恩来从武汉经九江到达南昌。周曾是五四运动时期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以后又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6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回到武汉。

到达南昌后,周恩来就住在花园角朱德的寓所,听取朱德介绍南昌的敌情,并商议起义事项。当时,朱培德的第三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九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程潜的第六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三、第六、第九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因此,南昌举事必须赶在援兵到来之前。当晚,周召集前敌委员会首次会议,经计议,定于7月30日举行暴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