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布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韵律,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向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表明了共产党的革命目标、革命的性质和对各阶级的政策,并号召广大群众支持革命,共同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而努力。红军布告是一部宣言书,它表达了民意、深入了民心,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月11日,红四军一部进抵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区,与尾随红军的国民党两个团进行了一场激战,最终将敌两个团大部歼灭,俘敌800余人。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四团会师,在赣南立住了脚。3月中旬,进占闽西长汀县城,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3月底,红四军由闽西回师赣南,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地主武装,先后占领瑞金、于都、兴国、宁都等县城,成立了兴国、于都、宁都等县革命委员会,赣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5月至10月间,红四军先后两次进入闽西,在闽西工农武装的配合下,歼灭地方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先后攻占龙岩、永定县城,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和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龙岩县革命委员会,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建立起来。1930年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别委员会、赣南特别委员会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共同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南、闽西两区连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统辖范围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
就在红四军艰苦转战,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同时,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等省多地爆发武装起义,组建工农武装队伍。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红军已发展到10万人,开辟了大小不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中主要有:
湘赣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湖南平江起义后组建的红五军2500人到达井冈山。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转移后,红五军留守。不久,由于敌军优势兵力进攻,红五军突围到赣南和红四军会合。5月,红五军返回井冈山,经过一年多的斗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以永新为中心,包括宁冈、莲花、茶陵、遂川等十几个县的湘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平江起义后,红五军主力奔赴井冈山,黄公略等领导红五军一部坚持游击战,在1929年建立了以平江、浏阳为中心的湘鄂赣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继方志敏等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后,1928年10月,闽北崇安的农民起义又创建了闽北根据地。1930年7月,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立了红十军和赣东北工农民主政府,方志敏任政府主席,初步形成了闽浙赣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29年,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根据地。1930年4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建立了红一军。6月,成立鄂豫皖特区工农政府,三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28年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合,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万余人。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29年12月,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领导龙州起义,成立了红八军,开辟了左江革命根据地。同年3月,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左江根据地丧失。11月,红八军余部编入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根据地,于1931年7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留下的部队由韦拔群等率领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
广东东江和琼崖革命根据地。1928年海陆丰根据地失守后,中共东江特委继续坚持游击战。1929年,在八乡山和大南山建立了根据地。1930年后,东江地区红军合编为红十一军。在海南岛,1928年红军失败后,退入母瑞山坚持斗争。1930年春,中共琼崖特委成立,随后,逐渐恢复了琼山、万宁、陵水等老区,开辟了临高、崖县等新区,组成红军琼崖独立师。
红色革命根据地如星星之火,在中国南方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与此同时,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和工作,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捕杀,中共在城市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1930年,大城市的产业支部已有229个,工人运动呈现复苏的景象。1928年下半年,仅上海的工人罢工就有105次,北平、天津、汉口、广州、香港、厦门、苏州、杭州等地工人和北方的铁路工人,也发动了不同规模的罢工。农民的抗租、抗税和抗粮的斗争也时有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就在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武汉等城市,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事业异军突起,在全国人民当中传播了进步思想,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0年3月和10月,在中共倡导和推动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和左翼文化总同盟相继在上海成立,从此,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的创作活动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红色根据地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和国统区工农运动的复苏勃兴,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1930年,随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之间混战的结束,蒋终于腾出手来,调集军队,迫不及待地向中央苏区挥师而来。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先后调集11个师另3个旅共10万兵力,由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略,向中央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当时,红一方面军有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约4万人。在面临敌人大规模“围剿”的情况下,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11月上旬,红一方面军除以少数兵力配合地方武装,迟滞、迷惑敌人,诱敌就范外,主力实行“退却”,全部退到东固、南垄、龙冈地区。12月1日,又秘密转移到黄陂、小布、安福圩地区,荫蔽待机。敌军以为红军胆怯,不敢与其正面作战,更加肆无忌惮,长驱直入。12月16日,各路敌军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进攻,到28日,先后进占万安、泰和、东固、源头、广昌、建宁一线,东西战线相距达到了800里。战线如此之长,兵力分散,首尾不能自顾,犯了兵家大忌。再加不断遭到红军和赤卫军、少先队的袭扰,士气沮丧、饥饿疲惫等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痛击敌人的时机到来了!
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召开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边台柱上,右边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左边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红军寻找敌军中部,准备在此打开缺口。
12月30日,红军的“猎物”出现了。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率其师部及两个旅9000余人,孤军冒进,稀里糊涂进了红军在龙冈设下的包围圈,一阵猛烈攻击之后,全部被歼,片甲未归,张辉瓒被活捉。只此一战,吓得余下敌军仓皇逃散。红军乘敌阵势混乱,挥戈追击,接连获胜。第一次反“围剿”漂亮结束。
毛泽东情不自禁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踌躇满志,溢于笔端: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钱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急忙召集美、日、德军事顾问和三军将领共商对策。1931年4月,由军政部长何应钦带20万军队,向江西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二次“围剿”。这时,红军只有3万余人,但毛泽东不慌不忙,制定新的作战方针,那就是化整为零,将红军分散退到敌军不易到达的深山,然后找机会集中兵力进行突袭,出奇制胜。日本振武学堂毕业的何应钦哪见过这种打法?一头扎进崇山峻岭,却连红军的影子也找不到,四顾惘然中,却冷不丁杀出一队人马,还没等回过神,已经败得落花流水。就这样,红军拖着何部东奔西走700里,最后痛快淋漓地结束了第二次“围剿”。
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忍无可忍,终于亲自挂帅,带来30万人马和英、日、德军事顾问,宣誓在3个月肃清红军。
1931年7月,蒋介石部队气势汹汹开始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率领红军主力千里回师,由闽西经广昌、石城、瑞金、于都、兴国、万安、富田等地,插入敌后,绕道千里,将敌人甩在赣南。等敌人醒悟过来再行追击,红军就可以逸待劳,选择可打的敌人置其于死地。从8月7日至11日,毛、朱指挥下的红军在敌人背后连续打了3个痛快的胜仗,歼敌10000余人,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敌军发觉背后起火,赶紧回身包围红军。红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巧妙地跳出包围圈,再次与敌人周旋。就这样,红军牵着敌军的鼻子,忽东忽西,让敌人四下扑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战不得战,退不甘退,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兵戎突起。两广实力派陈济棠和李宗仁联手反蒋,趁蒋介石主力陷入江西苏区,正大举北进到湖南。祸起萧墙,蒋介石不得不偃旗息鼓,全线撤退去救“近火”。
三次反“围剿”胜利使赣南、闽西两个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面积5万平方公里,居民250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3次“围剿”。1931年11月,鄂豫皖红军约45万人,合编为红四方面军。此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赣东北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剿”。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在江西于都举行起义,改编为红五方面军。
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红军力量迅速壮大,在这样的形势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马模贞、匡珊吉:《抗日潮流的起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8页。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与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分庭抗礼。
![]() |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