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
三、把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结合起来进行
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毛泽东还明确把发展、特别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要通过这项中心任务,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这是我们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参见《毛泽东选集》第 4卷,第 1428页。)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在新中国建设中,要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思路。
在实践中,我们党进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保障民生。具体措施包括,着力恢复生产,解决工人的失业问题;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给农民以看得见的好处;放宽限制,给手工业者以出路;合理调整工商业和税收,使民族资本家有利可图,不至于关门歇业,等等。通过这些重要举措,当时一度紧张的社会关系很快得到了调整,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到 20世纪 50年代末,毛泽东在总结“左”的经验教训时,首先肯定了陈云关于“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的意见,提出“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安排好了之后,就不会造反了”(《毛泽东文集》第 8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78页。)。毛泽东之所以把民生问题放到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我们,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在城市里站住脚,社会是否安定等战略高度来强调,无疑是基于对社会管理与民生建设二者关系的深刻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一手抓社会管理,一手抓老百姓衣食住用行等民生建设的原因所在。具体来说,当时的民生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尽管当时面临许多困难,但党和政府还是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包括为了将旧有人员全部接收下来,采取了“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毛泽东选集》第 4卷,第 1512页。)等特殊办法。这样做,尽管使本来已十分困难的财政进一步增加负担,但让新生的人民政权政治上得分不少,社会和人心一下子稳定了下来。
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一方面,改革旧有学校教育,积极加快发展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特殊做法,包括开办工农速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扫盲运动等等,着重解决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问题。
在收入分配方面,结束了旧中国人剥削人的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在工人中实行八级工资制,在农村合作社中实行评工记分,等等。尽管有些做法后来逐步流于“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但千百年来第一次建立起与公有制相契合的按劳分配制度,成为中国人民翻身作主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意义不容低估。
开始了社会保障方面的积极探索。 1951年 2月,政务院第 73次政务会议通过《劳动保险条例》,对劳动保险金的征集与保管,对因工负伤、残废待遇,对工人与职员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死亡时待遇,对养老待遇、医疗待遇、生育待遇等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两年后,政务院又对条例进行了若干重要修改,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劳动保险待遇标准。这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减轻其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此为标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起步,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特别是在医疗保障方面,不仅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还开创了农村合作医疗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在最鼎盛的时候,全国有 90%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通过这种互助互济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吃药问题,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认为它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由于有扎实的民生建设作基础,这一时期各项社会管理探索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继续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镇压反革命、大力整顿社会秩序的同时,还开展了多方面的民主改革,具体包括:对企业管理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旧企业的封建把头制度;废除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取缔旧社会遗留的黄赌毒等各种丑恶现象,等等。通过这些举措,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为之一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秩序、新风尚逐步建立起来,新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探索初显成效。
总之,这一时期的社会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尽管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但老百姓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共产党是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人民政府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的。因此,这一时期尽管外有强敌威胁,内有种种困难,包括经历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但民心是齐的,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整个社会也是稳定和可控有序的。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