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坤
让农村孩子有学上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我国经济一度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而此时的农村,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农机员、农技员和会计员,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劳动者。可是,当时的全日制中学吸收生源有限,国家一时又无力举办更多正规学校来满足愈来愈多的高小以至初中毕业生升学需要,加上农民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让子女升入全日制中学。广大农村孩子面临着随时没学上的可能,这无论是对家长和孩子、还是社会是一个问题。对当时分管江苏全省文教工作的陈光来说更是急待解决的课题,他开始思考如何能满足广大农村孩子就地读书、就地生产劳动这一迫切需要。1958年2月正巧陈光和省委宣传部长欧阳惠林收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倡议江苏省委试办民办农业中学的信,早就对此情有独钟的陈光喜出望外。他认定创办农业中学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为农村造就一批初、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大有作为的。
陈光对创办农业中学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分管教育的省委书记,从总揽全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发,而且也同他出生贫苦农民家庭,因家贫穷被迫辍学的经历有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他深感知识的可贵,中国知识分子的缺失。所以他最能理解农民有学上,想当文化主人的心愿。为此他倾注大量心血和情感办好农业中学,普及农村中等教育,满足广大农民子女就近入学,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在陈光等的努力下,后经省委讨论同意,1958年3月8日,江苏省也是全国创办的第一所农业中学———双楼农业中学,在海安县双楼乡政府所在地举行了成立大会,庆典喜气洋洋,鞭炮齐鸣。招有两个班共87名往届高小毕业生,配备5名教职员工,校长由乡党委书记兼任,设有办学委员会,协助解决办学与教学方面的困难。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13日邗江县施桥农业中学也随后成立,校舍就是农民挪腾和搭建的几间民房。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半耕半读是基本的办学特点。当陆定一得知两所农业中学没让公家多花费一文钱,而是依靠群众办学就解决了近200名往届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后,便打电话给陈光,建议以江苏省委名义在南京召开一次农业中学试办工作座谈会,国家教育部长和华东7省、市委宣传、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上印发了江苏创办双楼和施桥两所农业中学的情况报告。陆定一做了两次重要讲话,提出“苦干三年,巩固与发展农业中学,实现教育事业大跃进,训练与培养农业初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推进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教育部副部长柳湜也在座谈会讲了话,表明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态度。陈光则作了总结发言,提出要乘生产高潮之风,破文化教育之浪,来一个全省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大跃进,两三年内做到乡乡有中学,社社有小学。很快全省农业中学就相继吸收了30多万名往届高小毕业生入学。基本做到乡乡都有学校,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州专区最多,每乡平均办有4所。真可谓阳光灿烂,满园花盛开啊!
带着感情和责任解决农中遇到的难题。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一下子就办起了如此众多的农业中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然而,农业中学开办之后却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1958年5月学校放完暑期农忙假复课时,学生的到课率只有50%~70%,有的学校就没能复课;学费难以收齐,教师工资得不到落实;加之有些学校学生学习与生产劳动时间不能妥善安排等,都影响着农业中学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光在调研的基础上向省委提出建议,发出关于立即向各级党委做好农业中学和民办小学巩固工作的通知要求,向基层干部、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一次思想补课;在此基础上立即动员学生入学,认真做好复课工作;各乡党委要切实帮助学校解决校舍和教学设备、办公费用和教师工资问题;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边学边做,条件允许的可划出试验田,搞点创收,补贴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1959年3月,陈光和教育厅长吴天石等来到江阴县视察了利港、后塍和申港农中。通过调查,陈光认为学校从分散到集中,从单班到多班,有利于教学和生产。学校规模扩大,师资力量增强,不仅活跃了教学科研,也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1959年12月23日至30日,省委在南京召开了全省农业中学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约740人参加的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和教育部发来了贺电贺信。省委领导江渭清、惠浴宇、陈光等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教育部和北京、上海、四川、辽宁、新疆、广东、湖北、河南等26个省、市、自治区也派来了代表。陈光主持了大会,惠浴宇致了祝词。会议全面评价了农业中学的工作,认为经过整顿、巩固和提高,江苏省农业中学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农业中学成就展览,声图并茂地展示了江苏农业中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会后当中共中央在收到江苏省委关于代表会议的情况报告后,于1960年2月批示转发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高度评价:“经过两年的努力,农业中学已经在农村中站住了脚跟。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这无疑是对农中最好的肯定。
但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省委根据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和调整、整顿、压缩统销人口的决定,提出要相应压缩农业中学规模。于是全省农业中学最后只保留279所,在校学生2.5万人。应该说此时的农业中学发展处于低潮。农业中学出路何在?究竟要不要继续办下去?在人们困惑的时候,陈光的决心是“剩下一个学生也要办下去”。1963年的初春,他在给西石桥农中师生的信中写道:“办学五年的成绩充分说明,农业中学是可以办的。”为了使全省各地农业中学能渡过难关,坚持办好农业中学的信心,陈光在《江苏的农业中学》一文中高度赞扬了这一新生事物:“像鲜花一样到处盛开,像繁星一样满天闪耀。”农业学校方向对头,群众欢迎。在一所农中校庆会上,一位贫农老大娘讲了如下一段话:“我的丈夫过去是农会会长,早年牺牲了;儿子去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很光荣;女儿上了农中,既学劳动,又学了文化。”陈光感慨地说,贫农老太说了家庭中的3件大事,女儿上农中也是一件,在她看来,这在她的家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啊!根据统计,自有农业中学以来,数十万贫农下中农及农村的孩子获得了升学的机会。农中向当时的人民公社输送了40多万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的新人。他们武能体力劳动,文能脑力劳动,能够虚心向群众学习,与广大贫农下中农打成一片。毕业以后,有的当了生产队长、会计和记工员,有的当了农业技术员、电灌技工、拖拉机手、电耕犁手,还有的当了耕读小学的教师。贫农下中农说:“农业中学好章程,半耕半读出新人。”农中学生“顶事、派用场,信得过”,是“茅棚里飞出的凤凰”。
陈光一生都关心农业中学的发展,他很重感情的一面,有一件事值得记述。他多次说过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当年去农业中学支教的老师没法交待。这是指当年兴办农业中学时,由于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省地、市委动员了一批知识青年到苏北支教,陈光也在南京、无锡等地作了动员,他曾对被动员的知识青年表示,等培养了当地教师队伍后,过几年会让知青再回到城里来。结果由于政策多变,导致一大批去农业中学担任老师的知识青年未能回城。为这事陈光内心一直感到愧疚。他曾给省委写了报告,请求给那些为农中奉献了青春和家庭的老师以适当的待遇。他说虽然我现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当年是我动员他们下去的,他们自己包括儿孙一辈子回不来了城里我于心不安啊!后来为了给农中教师政治上的待遇,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分配上,陈光硬是“争”来了专门给农业中学的名额。经过筛选和深入调查考察,推选了铜山县王集农业中学教师叶帼英作为代表。当叶帼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介绍自己从南京到苏北支教的艰苦历程时,全场热烈鼓掌达11次之多。总之,陈光在分管文教工作期间,以满腔热忱和情感投入创办和完善农业中学。他倾注大量心血和情感办好农业中学,普及农村中等教育,让农村孩子有学上,信守对人民教师的承诺及情感,令人感喟和赞叹。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