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放牛娃陈光当高官后的“赤子情怀”

孙家坤

2014年06月03日09: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让苏北人民过上好日子

陈光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还表现在当农民利益受到侵犯时,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上。

1958年至1962年,江苏和全国一样,不顾及当时粮食、原料、资金积累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上得过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挤压了农业。而盲目改变农村所有制结构,片面追求所谓“一大二公”,加上浮夸风,高指标、高征购等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其结果是农业大幅减产,农村粮食匮乏,农民体质下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非正常死亡现象。到了1960年,上述的矛盾和困难已经明显暴露出来,但不少地、县级党的组织和负责干部因受反右倾机会主义的压力,不敢直面困难,不敢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仍然把形势描绘得一派大好。细心的陈光没有满足那种“形势越来越好”的官样文章,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同老农民和社队干部亲切交谈,听取基层干部的汇报。陈光了解到1964年前后,尽管苏南地区和徐、淮、盐地区农业都在发展,但它们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淮北地区部分农村平均单产仍不能突破100公斤,处于“吃粮靠供应,用钱靠救济”的贫困状态。有80万人口、200多万亩耕地的滨海县,单产最高一百几十斤,最低的也只有几十斤,不但不能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每年还要国家供应一亿斤粮食。阜宁、涟水、灌南3县其境况也大体如此。“搞农业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这是什么问题?”分管农业的陈光这样问4县干部们,自己也在深入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为战备问题到滨阜涟灌实地考察过的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同志说:“想不到建国已经15年,革命老区还这样贫穷,群众家中徒有四壁,一贫如洗,令人心寒,实在无颜见父老乡亲。”这一席话对江苏省委和陈光触动很深。

当时,省委和陈光已明确意识到,能否改变淮北地区贫困低产面貌,已成为江苏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也成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方针的紧迫任务。陈光说:仗“不管从哪里打,南打还是北打,江苏都要拿粮食支援军队。要保证有饭吃,就要搞好农业。农业既要抓高产地区,又要抓低产地区,抓两头,带中间。……省里要抓苏北问题的解决。那里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改变南粮北调的问题,而且那里是战场。”这就是省委和陈光思考的结果,也体现了他们改变苏北低产贫困面貌,全面搞好江苏农业的决心。

恢复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里下河地区,包括兴化、宝应、高邮、建湖4县的全部,江都、泰州、泰县、海安、东台、盐城、阜宁、淮安8县(市)的一部,上世纪60年代初,有225个公社,5444个大队,42176个生产队,567万人口,1050万亩耕地。这个地区光热条件较好,土地资源比较充裕,水域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发展粮食生产。但该地区地势低洼,有“水乡泽国”之称,有利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粮食商品率只有14%,群众生活困难很大。1960年夏天,陈光来到了困难重重的里下河地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他于7月上旬同扬州地委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他指出,扬州地区去冬今春外流了20多万人,至少还有35万到40万人处于无粮、无草、无钱的“三无”境地,随时有断炊的危险。陈光告诫大家:“侵犯了农民利益,把农民惹火了,是要挨扁担的。”又说:“稍有麻痹就要出乱子。要十分警惕,要坚决保证不断粮。个别的因病死几个人,可能免不了。但是,像春天那样成批死人的情况一定要避免。”要求地委同志“未雨绸缪,早作打算”。

在省委和陈光的领导下,里下河地区的许多干部以宝应事件为戒,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热烈响应省委关于“到生产第一线当三员(模范的炊事员、优秀的宣传员、负责的粮食保管员)”的号召,切实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初步煞住了劳动力大量外流和饿死人的状况。1962年春,陈光又来到了里下河地区。他在江都走村访户,同老农民和社、队干部亲切交谈,又听取了里下河地区各县委书记的工作汇报。他毫不含糊地说:“里下河的形势,虽然比前两年有所好转,但是困难仍然十分严重”,“当前里下河地区最严重的问题是生产力下降的情况还没有完全停止,社员的基本口粮年年有所减少,特别是在110多万人口、335万耕地的一熟沤田地区,困难更加突出”。为此,陈光在深刻分析造成如此严重困难局面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指出里下河地区当前生产、生活上的严重困难,生产资料的破坏和人民体质的削弱,农村大部分的困难户等,都是1958年以后我们工作中的错误造成的。当前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制止生产力继续下降的趋势。对于他们的关怀和照顾,应该作为我们的政治责任。这一席话,展现了陈光视民众利益为最高利益,革命干部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的博大情怀。

如何摆脱困境?在省委领导下,陈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生产资料的恢复和发展;抓政策做好人的工作;充分发挥生产队的自主作用帮助搞好经营管理。至于作物布局、技术措施,由生产队自己作主,不乱加干涉;积极推行生产责任制,妥善解决社员的口粮问题以及核减地区征购任务等。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里下河地区终于从困难的低谷中走了出来,恢复和增添了农业生产的生机和活力。你在那里到处可以看到:河港里百舸争流,田岸上风车齐转,儿童的脸庞上又有了笑容。

改变滨阜涟灌地区低产贫困面貌。陈光曾说:“滨、阜、涟、灌是革命老根据地,那里的面貌一天不改变,老百姓一天不过上好日子,我的心情就一天不能平静。”他甚至表示,如果滨阜涟灌成立一个小地委的话,他愿意到那里兼任书记,这显示了他改变那个地区面貌的高度热忱和坚强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张黄六地区的改造问题,张黄六地区的改造就是一场攻坚战,它是滨阜涟灌的一个缩影,这是一块“穷中之穷”的地方,由最穷的原张集、黄圩、六套3个乡得名而来。这个地区的干部群众按照陈光提出的治穷脱贫的路子,突出地打了三个战役:一是开河爽碱,每年冬天动员上万民工开河治水,经过五六年的努力理通了水系。水系畅通后,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逐步洗碱淋盐,改良土壤。二是大种绿肥,增加土地有机质。除了能立苗的耕地外,其余基本上都种上了耐盐的田菁。三是实现旱改水,水稻面积逐步扩大到10万余亩,从而结束了祖祖辈辈只能吃山芋的局面。从张黄六的巨变到滨阜涟灌4县低产贫困面貌的改变,使昔日兔子不屙屎的白茫茫的盐碱土,如今都改造成了稻麦两熟的绿莹莹的良田,田野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