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华清早期革命轶事【5】

夏明星 司英玉

2015年05月18日08: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五、“这段岁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难忘的一页。”

1933年11月,由于“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指导,红二十五军遭到重挫。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所属部队也大多被打散了。大战之前,上级曾临时宣布:如果被打散,可到天台山地区集合。回忆当年,刘华清辛酸不已:“突围中,我带的人也跑散了,只剩我一个人,只好奔向天台山。至此,鄂东北苏区各县党政组织全被摧垮,县委、区委的干部只有十来人,各地党员总共也只有200余人。……敌人实行‘三光’政策,连续数日,山上火光冲天。我们整天东躲西藏。”

刘华清几经周折,终于在天台山地区找到了郑位三。“郑位三这时仍是道委书记,他把我留下了。我们辗转于天台山、老君山、仰天窝一带打游击,度过了一段永远难忘的艰难日子。在我的革命生涯中,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日子。”

天台山、老君山,位于红安北部,在大别山西端,是最早创建的苏区中心区之一。这里山深林密,人口稀少,敌人大部队“清剿”,也只是一扫而过,无法长驻;小部敌人,则不敢轻易进入。所以“清剿”、“扫荡”后,红军游击队照样能控制这里。

当然,这一带也不便于红军部队集中行动,吃住都很困难,特别是吃的问题。于是,鄂东北道委、红二十五军领导决定分兵活动。红二十五军还剩一个团兵力,由吴焕先率领,在本地区外围活动;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则活动在本地区,不向边缘区扩大。

时已进入冬季,不时有雪花飘落,山上很冷,而刘华清等所有人都还穿着破烂的单衣。白天,他们要躲避敌人,夜晚则要抵御寒冷。对于游击岁月,刘华清后来常常沉浸其中:“晚上大家在山坡上紧紧挤在一起,互相用体温取暖。敌情如果缓和一点,能找个山洞,再燃起一堆篝火,躺在火堆周围睡个觉,就是奢侈享受。”

饥饿更可怕。粮食上不了山,冬天山上有时连野菜都找不到。刘华清等人只有剥树皮、挖葛藤根充饥。众所周知,要保持体力,不能天天吃生冷东西。可是,他们白天不敢烧火,只有等到晚上敌人回去了,才能生火煮东西。没有锅,他们就用小茶缸子煮。缸子也少,要煮好多次,才能每人都吃到一小缸子热乎点的东西。

尤其可恶的是,敌人没有闲着,反复进行“清剿”、“扫荡”,逼得刘华清等人没有一个固定住地,三天两头就要转移。好在他们地形熟,藏进悬崖绝壁或山洞里,才多次逃过了劫难。在山洞里,他们能看见附近敌人的活动,听到他们说话和叫喊声。他们很清楚,这些山洞既是避难所,也可能是自己的坟墓,只要洞口被发现,肯定无法跑掉。在洞里,他们都把枪口对准外面:一旦被发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物质条件的艰苦,让刘华清等人遭了不少罪,但精神上的苦痛,则更折磨人。在回忆录中,刘华清真实地写道:“许多同志失去亲人,有的有家难归,有的无家可归。往前看,看不清前景,精神非常苦闷。我家不算远,但不能回去,很想念亲人。参加革命后,我回家很少。有时悄悄回家看一趟。离开的时候,母亲不让我走,父亲也不让走。我说不行,不回去就是逃兵。母亲只好哭。……现在,整天躲在荒凉的大山里,亲人见不上面,有家不能回,心里很不好受。”

在刘华清等人苦闷的时候,郑位三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郑位三是名优秀的革命家,他经常给大家鼓舞斗志。”他要求大家都做乐天派,还充满豪气地说:“打死了面朝天,打不死革命万万年”。在他的鼓舞教育下,大家的斗争情绪不断高涨。当时,大家铺的盖的都是稻草,遂相互打趣说:“我们比大地主豪绅还要阔气,盖的是金丝被,睡的是金丝床,胜似活神仙。”

在郑位三、吴焕先领导下,红二十五军、鄂东北道委相互配合,到1934年8月终于扭转了鄂豫皖斗争形势。

回忆当年游击岁月,刘华清坦言“感触很深”:“我那时才十六七岁,面对异常艰苦和残酷的环境,没有退缩,坚持斗争,经受了挫折和失败的考验,锻炼了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这段岁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难忘的一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