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华清早期革命轶事【6】

夏明星 司英玉

2015年05月18日08: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六、创办《战士报》,客串“画家”

1934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南商洛地区。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在鄂豫陕边创建新苏区。创建新苏区的日子里,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创办了《战士报》,由谁来负责呢?

在长征开始之初,刘华清曾被军领导口头宣布担任组织科长,可是正式命令一直没有下。一次夜行军中,郑位三对刘华清说:“经军领导研究,由你担任宣传科长,原宣传科长郭述申担任军政治部副主任,另有工作安排。”

刘华清对郑位三一直很尊敬,没有二话就接受了安排。作为宣传科长,《战士报》自然由刘华清负责。他们一起商定:这份报纸由宣传科负责,不定期,几天一期;当然,也要根据部队作战的实际情况,多一期少一期都可以。

作为宣传科长,刘华清的工作很多。首先要办好《战士报》,从筹稿、编辑到刻印,都要他管;他还要负责起草文件、拟定标语口号、组织布置群众大会等事情;另外,还让他管政治部的宣传队,管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虽然忙累,但是他干得很起劲。

当时,《战士报》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平时没有时间讲的事,通过报纸做了宣传,而且效果不错。军领导也很关心这张报纸,时任军政委吴焕先多次给刘华清以指示。一天,刘华清正在编稿,吴焕先来了,诚恳地说:“报纸的稿子要短一些,稿子要到连队去约,要动员部队的干部多写稿子,反映部队的情况。”

有时候,吴焕先还亲自写稿子。刘华清清晰地记得:“有一篇叫《骑马大王》的稿子,就是吴政委写的。这是一篇批评稿。当时,二二三团团长常玉清喜欢骑马抖威风,一些干部战士对他意见很大,但谁也不敢批评他。吴政委在稿子中对他进行了批评。”文章在报纸上刊发后,不仅批评帮助了常团长,而且教育了全军干部战士,密切了官兵关系,“骑马大王”的名字也在全军传开了。郑位三、郭述申等领导也经常亲自写稿。报纸还经常刊登一些政治工作经验、群众工作经验等,短短几句话,就是一条消息,对部队很有指导意义。在刘华清主持下,《战士报》很快成了全军上下都很关心的报纸。它虽然简单粗糙,但很及时,也很实际,富有战斗力,对部队创建新苏区起了积极作用。

有趣的是,刘华清还被赶鸭子上架,当过一回“画家”。事后,他自己也暗暗称奇。

早在鄂豫皖时,红军各连队就建立了列宁室(俱乐部),作为文化学习和教育活动的中心,列宁室都挂有列宁像。长征时,部队轻装,许多东西都没能带上。到陕南新苏区后,郑位三要求宣传科搞好连队俱乐部建设,还让刘华清画列宁像。他从没画过画,甚至一丁点儿基础知识也没有。郑位三递给他一本书,书里有一张列宁像,要他照着画,并且要放大,能挂在连队列宁室里。

郑位三走后,刘华清拿着书,对着列宁像愣了好半天。好在刘华清一向胆大,心想,画就画。他找来一块打仗缴获的白布———那时叫洋布,铺在地上。没铅笔,他也不知道可以用“九宫格”放大的方法,就用火炭先在上面轻轻打稿。画上几笔,他就站起来瞅两眼,看像不像。等觉得差不多了,他就用毛笔在炭稿上慢慢描。他那架势,仿佛一个正在创造杰作的绘画大师。就这样一笔一画,他终于完成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幅绘画作品。

刘华清知道,自己这次任务完成得不算好,拿给郑位三检查的时候,心里很不踏实。出乎意料,郑位三很满意:“你还真不简单,叫你画你就画出来了,画得还很像呢!”刘华清如释重负。

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列宁室本来就该有列宁像。如果都没有,那没办法;现在,有个连队已经挂出列宁像,而且知道军政治部藏龙卧虎,有个“画家”,其他连队自然不甘落后,纷纷找来。

刘华清刚刚体会了当“画家”的滋味,而且得到了政治部首长的表扬和大家认可,自信心一下子变得很足。他非常乐意地满足了各个连队的要求。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胜利完成长征。刘华清完成了自己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到20岁的青年,已经成长为人民军队的优秀干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