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红墙外的布衣陈云【2】

吴志菲

2015年11月04日10: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常常“大放噱头”的首长

虽然陈云对身边人要求十分严格,但他并不是整天板着严肃的面孔,说话也不乏风趣幽默,和大家常常聊天开玩笑。

1982年的一天,赵天元被组织上派到陈云身边做警卫员。以前,赵天元在连队当战士,没有接触过大干部。因此,报到那天乍一见陈云,心里不免有些紧张。陈云像是看出了赵天元的心理,便问了他叫什么名字,听后马上风趣地说:“赵钱孙李,天元(圆)地方。”然后,又问他的籍贯。赵天元说是河南沁阳。陈云听后又说:“你们老家可是产小米的地方啊,那小米过去是给皇帝进贡的,你知道吗?”

过了一会儿,陈云出去散步,一边走一边与工作人员谈笑风生。他指指赵天元,笑着对周围的人说:“这位小同志‘第一’。赵钱孙李,赵是第一,天、元也都是第一。你有弟弟吗?要是有个弟弟,就该让他叫‘地方’了。”说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这一笑,顿使赵天元那种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第二天,赵天元开始跟班熟悉情况。当天值班的是警卫员小徐和护士小赵,陈云一喊“小赵”时,赵天元与护士小赵分不清在叫谁,就一齐答应,大家一见都笑了起来,陈云也笑了。小徐开玩笑说,为了区别,以后就叫护士小赵“黄毛丫头”吧。陈云听后,笑着说:“不行,这个外号不行,我不批准。”大家问:“那怎么分清两个小赵呢?”陈云指着赵天元说:“这是警卫员小赵。”大家说:“这也不好叫呀!”

晚饭后,陈云突然对赵天元说:“你们家乡不是产小米吗?那就叫赵小米吧。可以吗?”赵天元点了点头:“可以,这就分清了。”

这时,护士小赵为报小徐给她起外号之“仇”,赶紧说:“首长,有‘小米’了,小米加步枪嘛,就叫警卫小徐‘步枪’吧。”

在一片欢笑声中,陈云高兴地说:“好,小米加步枪打出了新中国。就叫赵小米加徐步枪。”随后,陈云当着大家的面,乐呵呵地在一个本子上写上了“赵小米+徐步枪”。

就这样,在陈云身边,“小米”这个名字渐渐叫响了,以至于不了解这个名字原委的人,还真以为赵天元姓“米”。

调到陈云身边的第二年,赵天元探亲回来,陈云问:“这次回家,对上对象了没有?”见赵天元笑而未答,陈云又说:“不要不好意思嘛,人生总要过这一关的。”赵天元说:“找了。”陈云笑着说:“拿照片给我看看!”说着,他指着放在一张长条几上的相册,说:“我和老太太(于若木)年轻时的照片就在那儿放着,你们随便看。”

20世纪50年代,北京内连皗鞋厂的业务以承接外来订货为主,特别讲信誉,特别注重质量。当时把关的有两个老师傅,手艺都是“头等头的上乘”。其中的王文林还给毛泽东定做过毛边底布鞋,他制作的鞋非常合脚,毛泽东非常满意。

后来,聂荣臻也穿了王文林做的鞋,感到称心满意,便将这位鞋匠介绍给了徐向前,徐帅又向陈云推荐。

陈云正苦于大脚趾变了形,急于想穿到合适的鞋。为此,王文林一连4次被请到中南海画样改样。陈云感动地说:“王师傅,咱们相见恨晚。今后我穿的布鞋,就全由你承包啦!”自此,陈云将王文林做的鞋戏称为“王牌”。

陈云是南方人,习惯于南方的气候。从1977年至1992年,他几乎每年都到杭州,住上一两个月、三四个月,在西子湖畔留下过许多轶事、佳话。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何宝生回忆道:“他每次出游,总是走在游客中间,凡是认识他的人,总是停步向他问好,有时他停下步来与游客聊天。一天,他在‘云栖竹径’散步,碰上几位上海旅客,他便打起了上海腔,与他们闲谈了好一会儿。有时他的出现,会使游客闻讯赶来看他,有时围观群众会越来越多,负责警卫的同志感到担心,可他却谈笑风生,说到高兴时还会开怀大笑。”

陈云特别喜爱听评弹,经常像普通百姓一样出入书场。可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十分头痛,他们一方面希望首长去听评弹,在繁忙工作之余轻松开心一下,也好调养身体;另一方面又担心首长的安全。陈云察觉了工作人员的心思,笑着对他们说:“没有关系,你们不用担心。我不像毛主席、周总理、少奇、朱德同志那样容易被群众注意和围观。”停了一下,他又说:“我们进书场不要过早,也不要过晚。”他还专门交代说:“我们不要在书场门前下车,与我同行的有一两个人就行了。”

就这样,陈云每次去书场,身着中山装,脚穿一双老皮鞋,天冷外出时再加一顶蓝布帽、一件棉坎肩,只有一辆车,一两人跟随。进场不惊动群众,退场时静静地走旁门,从不影响群众听书。他和百姓一起自得其乐。后来,有不少与陈云同场听过书的群众在街头巷尾自豪地说:“我不止七八次与陈云同志一起听书,我就坐在他的后排右侧。每逢演员放噱头(评弹中逗笑的话或举动),他就和大伙一起放声大笑,一点没有中央领导的架子,真开心!”

“木炭汽车”长寿要诀

陈云的体质一直比较弱。早在延安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身体比作“木炭汽车”,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感冒发烧是常事。1959年,他患了冠心病,后来经过治疗,有所恢复,但冠心病的帽子没有摘掉。1979年,他又患上直肠癌,成功地做了手术切除。1984年,又被发现患有帕金森氏病。但他仍然有条不紊、从容顽强地应对繁重的工作,直到晚年依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且能够享年90岁。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先进的医学科学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外,也和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陈云一生淡泊名利,崇尚至简生活。他曾经书写过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于若木曾回忆说:“我与他风雨同舟几十载,其间有革命征途上的急流险滩,也有革命队伍内的风云变幻,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我从来没见他慌张过。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我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过来人。’如果不是把党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一事当前不会受到名利的过多困扰,一身轻松兢兢业业地投入工作,因而也就能作风果敢,善出奇谋,专治经济顽疾,促进国家发展。同样,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对他个人的健康也大有裨益。

“粗菜淡饭,布衣素食”是陈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两套毛料中山装,只有在接见外宾、出席会议和重大活动时才穿,一直穿了30多年,平时在家里办公,穿的是布衣。他的大衣是两用的,春、秋天是夹大衣,到了冬天,把做好的厚绒衬里用几个扣子扣上,就成了厚大衣。他用东西也很节约,一只皮箱是延安时期的,直到1994年还在用。有一把刮胡刀,刀架是1935年由上海秘密去苏联之前买的,3个刀片用了10年,而刀架一直用到他逝世之前。他有一件坎肩自解放东北时开始穿,穿了40多年,坎肩上补丁叠缀,布料不一——在江西“蹲点”时,曾有人粗略数过,各种大小补丁有28块。直到1984年,棉坎肩已经有32个补丁,破旧得不行了,陈云才勉强同意换下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比较困难,陈云一日3餐的伙食标准是:早饭稀饭、面包、牛奶、奶油、果酱、咸菜;午饭1道蔬菜、1道荤菜、2两米饭;晚饭为1份豆制品(即豆腐、豆腐干等)和1份蔬菜、1两半米饭。到八九十年代,国家的经济开始好起来,陈云的伙食也有所改善,但依然很简单,他的饮食偏素,一日3餐是:早饭豆浆、面包、果酱和稀饭;午饭,一荤一素;晚饭,一个炒素,炒素主要就是烧豆腐,主食则为大米饭。他对主食是有“讲究”的,因为是南方人,他只爱吃大米饭,为了定量准确,每次做饭都要称重,中饭100克、晚饭75克大米。吃饭也是细嚼慢咽,不急不忙。据他的一位保健医生说,他每餐吃一小碟花生米,永远是13粒。每餐的米饭都吃完,一粒米也不剩,米粒掉到桌上还要拣起来吃掉。他每餐配有水果,经常是香蕉。他的这些食谱,是常年不变的,即使逢年过节和过生日也不改变。

在接受专访时,于若木说:“正是陈云同志这种平衡的膳食,对他晚年的健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从不吃零食,也从不喝饮料,这保证了他的肠胃正常,从无积食或腹泻的情况发生。”她还说:“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数字化’,他定时定量。吃饭是这样,散步也是这样。散步,身体好时走2000米,都是用尺子量好的,身体差一点时是1000米。再后来不按距离丈量,而是按散步的时间来计算。他每天补充的热量多少及运动量,在营养学或运动学上是有科学根据的。”

陈云的生活哲学是“睡眠第一,吃饭第二”。他非常重视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充足的睡眠,这是在长期战争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他说:“在长征途中,在遇到后有追兵,前有敌人堵截时,往往需要急行军,必须绕道走很多路,才能躲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但当部队找到了宿营地后,许多人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设法找地方睡觉。因为,只有恢复体力,才有胃口吃饭,即使吃不上饭,也会有体力走路。”但事实上,他睡眠并不充足。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上午、下午开会,或者看文件、处理问题,晚上8点钟到周恩来那里,12点钟到毛泽东那里汇报工作。他当时对苏联朋友说:“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4小时都保证不了。”

推荐阅读


盘点开国元帅原名:朱德三易其名 徐向前原名取自《易经》

中苏关系掠影: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10张珍贵合影(组图)

谁被毛泽东视为此生"真正的老师"?

从20句精彩语录读懂开国元勋习仲勋一生

毛泽东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却当选中央委员

盘点:毛泽东一生中爱读的8部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陈云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