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的一个重大任务,是领导亿万农民、特别是新解放区的农民实行土地改革。这是一项关系到新中国政权能否稳固的重大举措。如果土地改革失败了,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会失去亿万农民支持,工农联盟就会解体,新中国人民政权就会垮台。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土改如此重要,毛泽东决定亲自领导这次土改。
“第二场决战”
农民与土地有着血肉相连的情结。农民一生就是盼望着有一块土地,他才能安身立命。
后来成为著名全国劳动模范的陈永贵,在老解放区土改时,分得一块土地后,心中的甜蜜和幸福,是说不尽的。他这个过去没有一分地的雇农,带着自己的儿子在自己分到的土地上耕种,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的儿子在这块土地上捡到一块银元,陈永贵乐得不得了,认为是这块土地给他带来了好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年,连陈永贵这样有很高觉悟的农民,也如此喜爱土地。几千年来,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世世代代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的劳动所得,大部分以地租的形式交给了地主,每到灾年,他们往往失去生活来源而流离失所,许多农民被饿死。其原因也是这些农民失去了土地。正因为这种处境,农民迫切希望推翻封建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革命性。而农民革命性的源泉,就是想得到一块自己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革命斗争中着力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有了这个前提,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结成了联盟,并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广大农民的支持,才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有广大农民的支持,人民解放军仅仅用三年时间就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陈毅也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新中国,农民是立了大功的。因此,建国后,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给农民以利益。怎样做才能给农民以利益?从小生长在农村,在大革命时期又亲自领导过农民运动的毛泽东深知,给农民以土地,就是给农民以最大利益,而要给农民土地,就必须实行土地改革。
同时,毛泽东也考虑到了中国今后工业化和农村现存矛盾这两个因素。就国家工业化来说,毛泽东是这样认为的:国家工业化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就农村矛盾来说,毛泽东对这样一种情况看得很清楚:新中国建立后,就全国来说,封建统治已经被推翻了,但是,在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村,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这是一个矛盾。如果不改变现存土地制度,农民就会看不到共产党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就会与共产党离心离德,工农联盟就会瓦解,新中国政权就不稳固。
因此,毛泽东在开国之初就下决心:要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翻身做主人;新解放区的三亿一千万农村人口,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土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了统一各阶层的认识,顺利完成土改任务,毛泽东强调:工人阶级应当积极地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应当赞助这种改革,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更应当采取这种态度。他还说过这样的话:战争和土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内考验中国一切人、一切党派的两个“关”。战争“关”已经过来了,现在我们要过土改这一“关”。
但是,要通过土改给农民以土地,又谈何容易!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也限制了许多人的认识,他们认为,土地关系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土改时,有的地主就说:我的土地是祖上留下来的,你种我的地,就得交租子,这是天经地义。
参加过晋察冀区土改的丁玲,曾描述了发动农民参加土改的困难。一个老佃农总是说:“唉,地是人家的嘛!”
在旧中国,农村中有许多人、特别是地主,一直认为“地板可以换粮食”。“农民作家”赵树理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小说中,曾写到太行区减租减息运动中的“说理斗争”:地主王老四在减租后“思想打不通”,坚持说:“地板可以换粮食。”地主王老四所坚持的“地板可以换粮食”的观点,实际上在中国广大农村很有代表性。
地主们是这样认识,许多农民何尝不是这样认识?可见,要废除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农民提高觉悟,需要动员广大农民参加。
而动员长期在封建统治下的农民起来搞土改,工作也是艰巨的。过去在东北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己管自己的事,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操别人的心干啥。”“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老汗王进北京’,心满意足了,什么也不管了。”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农民具有分散性,他们往往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过个人的小日子,不愿意管其他人的事。共产党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搞土改,并不容易。
中国的农村,一般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往往是一个大姓的聚集。大一点儿的村子,也是一两个大姓的聚集。大姓聚集的村子,有钱有地的地主占统治地位。他们把持着村子的政权和族权,进行长期的统治,而长期以来许多农民也习惯于接受这种统治。新中国成立后,就全国来说,政权变了,是人民政权了,但在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地主阶级仍然占有多数土地,他们这种经济实力,决定了他们在农村中仍然有很高的地位,加上他们保留有其他统治手段,可以说,他们仍然是新解放区农村的统治者。现在,要在新解放区废除农村的封建制度,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
新中国建立后,在新解放区动员土改时,有一个地主这样问:过去你们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搞减租减息,不是很好吗?为什么现在又要动土地?这个发问,道出了新解放区农民的一个疑问。的确,过去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长期普遍实行的是减租减息政策,国民党在他们的统治区,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不同的是,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是人民民主政权,而国民党仍然维持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权;此外,国共两党减租减息的程度也不一样。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要在新解放区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改,新解放区的农民在思想上不会一下子转过弯来。
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看好咱们的胜利果。”这句话后来被写入了电影《红日》中的主题歌歌词。这句歌词道出了一个背景:过去共产党在老解放区进行土改,是在战争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土改的任务,是动员和组织农民支持革命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情况不同了,现在我们进行土改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过去的支援革命战争,转变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上来了。同时,这时的土改,是在与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既然如此,土改所遇到的各种情况,远比战争条件下进行土改,要复杂得多。
正因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面对着复杂的情况,所以,1949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形容说:“这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1950年6月23日,他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致闭幕词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战争这一关,已经基本上过去了,这一关我们大家都过很好,全国人民是满意的。现在要过土改一关,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和过战争关一样也过得很好。大家多研究,多商量,打通思想,整齐步伐,组成一条伟大的反对封建统一战线,就可以领导人民和帮助人民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毛泽东期望并且相信,共产党能够过好土地改革这一“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