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

真情耀邦【4】

——专访胡耀邦生前秘书高勇

余玮

2015年12月25日08: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眼睛朝“下”看的胡耀邦

当官从仕的,如果眼睛只朝“上”看,脱离民众,那必定是自以为是的“官老爷”。能够时时眼睛朝“下”,体察民情,恤民爱民的官员,才可能得到人们的真心拥戴。高勇说,胡耀邦一贯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1952年胡耀邦调任团中央书记后,工作范围更大了,他立志要走遍全国的2000多个县。“他认为,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甚至许多地方连去也没有去过,看也没有看过,头脑里一点印象也没有,怎么可能指导好那里的工作呢?”高勇记得,胡耀邦曾在同一些县委书记谈话时说过:“一个人当了3年县委书记,不把所有的村庄跑遍行吗?”并说:“经常到下面走一走,看一看,增加点感性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一千个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一个理性认识。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当时,全国共有183个地区,2400多个县(市)。尽管胡耀邦已经走了173个专区、1703个县(市),以及除玉树、果洛外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但他仍不满足。1986年的一天,高勇去看胡耀邦。那时胡耀邦刚从山东等地调查回来,兴致勃勃地对高勇说:“我再出去两次,就可以把全国的专区跑遍了。”

胡耀邦下基层有时还会特意挑选那些偏远地区,“如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到四川、贵州那次视察,他沿着1935年长征的路线走,新闻记者称之为‘重走长征路’。路越走越难走,面包车不能走了改乘吉普车;吉普车不能走了,又改为骑马;骑马也不能走了,改为策杖步行。这对当年年近70的胡耀邦来说,绝不是轻松的事”。在高勇等身边工作人员看来,胡耀邦每到一地调查民情,他的喜怒都在脸上——如果当地生活落后,胡耀邦就会面容凝重;如果看到当地农民生活还不错,他就开心,有时还会高兴地抱起身边的孩子,喊秘书说,“有什么吃的,给孩子拿点来!”而且,他不但注重了解当前的现实情况,也会注意了解历史情况。“他走到哪里都会翻看《县志》,以那个地方历史上出现过什么知名人物,有过什么建树,发生过什么大事来激励当地干部努力工作,并要求当地干部用这些历史事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乡,艰苦奋斗。”高勇说,“我们在他身边工作的人知道他有此特点,所以跟他外出前,也要想方设法地查找一些有关资料,以应急需。”

1983年3月19日,高勇收到中组部调令,被分配到河北省邯郸市委工作。

3月30日晚上7点30分,高勇约了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组长的刘崇文、时任中央宣传部宣传局局长的李传华,到中南海勤政殿去向胡耀邦辞行。当时,警卫秘书李汉平也在座。胡耀邦知道高勇对经济工作不熟,他认为搞四化建设不懂经济是不行的,因此对高勇提出了“钻一点经济”的要求。胡耀邦还说:“你年龄也不小了,也是个过渡人物,干不了多久了。河北的工作这几年不错,但河北也有一些歪风邪气,一部分干部思想保守,拉帮结派。下去后主要是钻一点经济,杀一杀歪风。”

去邯郸半年多后,高勇因事于1983年10月29日临时回到北京。11月10日晚,他和刘崇文及时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的佘世光一起去看望胡耀邦。胡耀邦和他们寒暄几句后,便问起高勇关于邯郸的风气等实际情况如何。高勇在反映情况时提到——在纠正不正之风中,一些下级干部不做工作,总是向上级请示汇报,为的是让上级表态,自己不用得罪人,这类“老好人”还是很多的。他还说起了邯郸市委抓税务局一名副局长多占住房问题时,税务局党委还写报告讲情。后来登了报,那名局长和党组都作了检讨。胡耀邦当即表示,讲情也是老好人的作风。老好人是一种腐朽作风。高勇也说这是一种庸俗作风。胡耀邦赞同地说:对!是一种腐朽庸俗作风。说到这里,胡耀邦转向佘世光,要他转告人民日报,发评论员文章,题目就是《刹歪风必须破除老好人的腐朽庸俗作风》,并且要“发它几篇,但不要太集中,隔几天发一篇”。

在这次会面时,胡耀邦与高勇他们也谈到当时正在全国进行的清除精神污染的问题。高勇说:我女儿给我反映,现在一些人把女孩子烫发,穿毛衣外套,穿高跟鞋等都说成是精神污染了,这实际上还是“左”的思想。胡耀邦说:我就担心这个。不要一说清除精神污染,就把穿花衣服、擦香水搞掉了,不要把美化生活搞掉了。不要一说清除精神污染,搞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就把美化生活搞掉了。那样就会搞到群众头上,就会搞得一些东西又卖不出去了。当时,胡耀邦对佘世光说:你们《中国青年报》写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就是《污染要清除,生活要美化》。先在青年报上发表,然后《人民日报》转载。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以《污染须清除,生活要美化》为题,发表了“本报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及时纠正了当时“清污”中的扩大化问题。

那时,胡耀邦身边许多工作人员都希望他能为自己题词,但胡耀邦一直说工作太忙,等十三大召开后退下来再写,让大家不要着急。可是,令高勇感到很幸运的是,自己竟然促成了胡耀邦为邯郸题字。而他更没料到,因为那次题字,自己还惹出了一个大麻烦。

1984年9月,河北戏校为邯郸市培养的豫剧班学员毕业了,邯郸市文化局准备正式建团,向高勇提出想请胡耀邦为剧团题写个名字。同时,邯郸市创办的职业大学已满一周年并将改名为“邯郸大学”,校长请高勇题写校名。高勇当即表示自己题写校名不合适,并说豫剧团题名的事,他可以向胡耀邦提出,并争取请他一起为邯郸大学也题个名。可到底事情能不能成,高勇心里也没有底。

这一年的国庆节高勇回到北京。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他和佘世光、刘崇文于10月7日晚上去中南海勤政殿看望胡耀邦。见面说过几句话后,高勇直奔主题:“今天来看看您,想请您给我们题几个字。”并说明是为邯郸大学题写校名并为邯郸豫剧团题写团名。他还特意向胡耀邦说明,豫剧团的学员都是平均年龄20岁的小青年,而且大家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很好。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是因为高勇知道,胡耀邦一向重视教育,爱护青年,如果说明是为学校、为青年人题的字,成功率可能会高些。高勇回忆说,当时听到这里,胡耀邦只“噢”了一声,接着就转到其他话题上了。那天晚上,大家议论的话题很多,时间也较长,到了9点钟大家该告辞时,高勇还是不死心,再次提出题字的事。这时,胡耀邦才答应了下来:“好嘛!好嘛!写什么你告诉李汉平。”“过了3天,10月11日上午,李汉平给我打电话,说耀邦同志已给邯郸题了字,墨迹还不干,正在晾着,等干了以后我给你送去。”任务顺利完成,高勇自然欣喜不已,赶紧亲自到中南海去取字。“李汉平因有其他事已离开办公室。张耀光秘书接待了我,并把题字交给我,还特意交代说:耀邦同志题字规定不登报,不广播,不留名。请你们注意。”当时,高勇考虑,胡耀邦给邯郸题字这对邯郸人民是件大喜事,让邯郸人民知道了必能鼓舞人心。于是,他建议是否在《邯郸市日报》上发表一下,因为这是地方小报,影响不大。“张耀光说,你们市委商量定吧。”

得知胡耀邦为邯郸题字,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强烈要求召开庆祝大会。于是,在10月27日上午邯郸市分别召开了两个庆祝会,并于10月29日在《邯郸市日报》头版头条位置登出消息,标题是《我市分别召开庆祝胡耀邦同志为邯郸市春燕豫剧团、邯郸大学题名大会》,同时发表了胡耀邦题字手迹,还配发了高勇写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关怀与鼓舞》。高勇随后把报纸寄给了张耀光。不久,他收到了张耀光11月7日寄出的信,信里写道:“高勇同志:来信及报纸均收到。送耀邦同志看后,耀邦同志在报纸上批了一句话,现将耀邦同志的批示件寄给你,请收。”高勇打开那张报纸,发现在庆祝大会的标题上,胡耀邦用红笔醒目地画了个圈,并向报头空白处拉出一杠,批了一句话——“这么做很不好!”高勇心知这下惹出麻烦了。

果然,11月14日,高勇接到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周杰的电话,“说是中央办公厅收到邯郸一封群众来信,批评邯郸市委为耀邦题字召开庆祝大会的做法不妥。中央领导传阅了这封信,批了一些批评的话,是否请你做几句自我批评,把此事作个交代”。高勇当即向周杰作了情况说明,“主要说明耀邦的题字对邯郸市春燕豫剧团和邯郸大学是一个鼓舞,两个单位强烈要求庆祝一下,市委原则上同意他们召开个小会。对他们要求开庆祝会时放鞭炮、奏国歌已坚决劝阻了。报纸发消息时,也劝阻了使用‘热烈’‘隆重’等词语及套红标题的做法。但是,我们没有坚决阻止开庆祝会和发消息则是错误的,给耀邦同志和中央惹了麻烦,我可以写个检查”。周杰对高勇说:“你做了一些劝阻,这是好的,但事情已经这样了,也不好让别人出面做自我批评,只好由你做几句自我批评就算了结了。”高勇表示赞成周杰的意见。后来,时任邯郸市委书记的李永进明确表示,检讨应由市委集体检讨,不能让高勇一人检讨。最后以市委名义写了一份检查,作为市委第七十四号文件发出,并将《检查报告》送河北省委。高勇于11月20日将《检查报告》寄送周杰。12月11日,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张曙光打电话给李永进、高勇,高勇再次作了情况说明。“听完后,他认为我们已说清楚了,而且他也是从周杰处知道情况的,也不便再批评什么,只是说了一些今后应注意吸取经验教训之类的话。”

事情至此,高勇也已做好了当面接受胡耀邦批评的思想准备。12月24日,市委派高勇去北京召开整党工作座谈会。会后,高勇留京过了元旦,准备1月2日返回邯郸。当日下午,他赶往中南海周杰处,想问问对题字的事胡耀邦还有什么批评没有。周杰表示,邯郸市委的《检查报告》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已看过,未再说什么意见,这件事到此就算了了。然后他提议和高勇一起去勤政殿胡耀邦的办公室看看他。高勇心里早就做好了接受胡耀邦批评的准备,但是在往勤政殿走的路上他心里还是直打鼓。他们到的时候,胡耀邦正在忙着批阅文件。高勇没料到,胡耀邦对那事只字未提,他心里一块石头这才真正落了地。

   频道精选


哪位开国元帅逝世后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勿忘国耻:记录南京大屠杀日军滔天罪行的35张老照片

盘点:新中国历史上4位少数民族开国上将(组图)

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珍贵合影(组图)

胡耀邦是怎样进入邓小平视野的

开国上将杨得志的数度“意外”任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杨丽娜)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