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被历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革命烈士李增援【2】

孟昭庚

2016年01月28日13: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增援,原名李增园,字益三,亦称夷散、益安,1913年6月29日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县莱城区寨里镇太平街村(原莱芜县水北区)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李可训,在地方上颇有名望,任过区民团团长、联庄分会会长等职。因开小煤窑破产,卖田抵押,从此家道中落。

李增援在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7岁时,李增援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先后在太平街民办小学和陈家楼完小读书,成绩优秀,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后考入泰安三中(当时的山东省重点中学),因家境困难,缴不起学费,他只得转到莱芜县立中学读书。192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山东省曲阜师范。期间,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是年底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秋之间,他参加了由学校秘密党组织发动和组织的话剧《子见南子》的演出。

1931年,李增援考入北平华北大学美术专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翌年秋,由于家庭经济衰败,无力交付学费,他被迫辍学,到济南北宛讲习所代课,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

1933年2月,20岁的李增援插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二年级学习。当时,李增援所在的西洋画系主任倪贻德,既是一位西洋画家,又是左翼作家,思想很进步,所以该系的学生思想特别活跃。当时,鲁迅提倡苏联的木刻艺术,西洋画系的一些进步同学主动成立了木刻小组。这个小组的学生,后来大都参加了革命。李增援对木刻也很有研究,并发表过木刻作品。

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李增援的学费主要靠家乡李氏祠堂助学金供给。为了解决生活困难,他在假期里去补习班代课,贫困磨炼了他的意志,更激发他刻苦向上。他为人亲和,勤奋好学,成绩优良。5个学期中,他的国文、美学、美术史、文学、西画、人体等各科成绩都很好,在“品行”一栏,每学期都是“优”。1935年7月,李增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他们这一届的毕业纪念册,是由系主任倪贻德以及西洋画系毕业学员赵清阁(笔者注:赵清阁,女,著名作家、编辑家、画家,1999年去世)编辑的。李增援所写的毕业论文——《艺术与文化建设之杂话》,得以载入该册中。在这篇文章里,李增援针对10位教授发表的《建设中国本位文化宣言》,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抨击了脱离实际、空谈文学艺术的滥调,宣扬了“左联”提出的“大众文化”的艺术观点。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竟敢向10位教授挑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不同凡响。这是李增援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在政治上、思想上成熟的标志。他写在毕业纪念册上“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的人生格言,使他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李增援又于同年10月考取了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于乡音太浓重,难以完全纠正,他便主动地放弃了话剧专业,选择了装置设计专业,还选修了导演专业。

在南京剧专学习期间,李增援曾和陈永倞一同参加了挪威作家易卜生的著名话剧《国民公敌》的演出和布景设计,取得很好的舞台效果。1936年暑假,李增援和一些进步同学临时组成“南京联合剧社”,到芜湖去演出了《赵阎王》《走私》等剧目,这些剧目全是由李增援和陈永倞担任布景设计。因为演出的是抗日戏,观众很多,警察便强令停演。于是,大家一道去警察所质问,并撰文在报上揭露了停演的事实真相,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1936年底,在进步教师扬帆(石蕴华)介绍下,李增援参加了南京学生界的抗日救国会,并成为负责人之一。当时,正是西安事变前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扬帆带领救国会成员,到郊区燕子矶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进行抗日宣传。

1937年6月,李增援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由该校教师王家齐带领,从南京去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七七事变之后,在风起云涌的救亡运动中,李增援期望施展抗日抱负,在所担负的《保卫卢沟桥》繁重的演出任务中,他抽暇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其中《盲哑恨》深受群众欢迎。《盲哑恨》写的是一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盲人老汉,携着小女儿和哑巴儿子流落街头,卖艺求生,遭到汉奸流氓的凌辱……老汉痛诉亡国之恨,激起群众的同情与义愤。这个剧本不但政治内容好,且有娴熟的写作技巧。《盲哑恨》的每场演出,都激起了观众的强烈爱国之心,不时地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我们不做亡国奴!”的愤怒口号声。《盲哑恨》很快传遍全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