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被历史尘封了半个世纪的革命烈士李增援【3】

孟昭庚

2016年01月28日13: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7年底,李增援在汉口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后成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把火热的激情、精湛的技艺全部奉献给抗日救国事业。作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成员中唯一的科班出身者,他先后担任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之初,戏剧组大部分成员都是刚离开校门的爱国青年,对于编、导和演戏均是门外汉。为了把这一班年轻人带好,李增援费尽了心血,从怎样念台词、怎样表演到怎样掌握戏剧的节奏,他都一点一点地教给大家。在指导排练时,由于他善于诱导启发,亲自示范,演员们很快就掌握了表演技巧,并成功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阿Q正传》《一年间》《魔窟》等名剧。

戏剧组一成立就赶排节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李增援不但会写、会编、会演、会唱,而且还会舞台装置、道具设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戏剧全才。

1938年初春,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李增援自编、自导、自演了以大义灭亲为主要内容的《一家人》,这是李增援到战地服务团后编演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服务团自编节目的开始。该剧演出后,观众反响强烈,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从此,这个战斗集体在李增援的带领下,紧密配合部队战斗和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开始自编节目,出色地完成了历次战斗演出任务。

从1938年底到1939年初,新四军三支队在皖南繁昌粉碎了日军5次大规模“扫荡”,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了有力驳斥国民党顽固派污蔑新四军“游而不击”“不能打大仗”等言论,李增援和吴强、王于耕3人合作,赶写了大型三幕话剧《繁昌之战》。

《繁昌之战》在1939年农历春节的军民联合会上首场演出,后又慰问部队和老百姓,时间不长,观众就达五六万人次,反映热烈,轰动一时,这是李增援军旅戏剧生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他认真地写军人、写群众,使自己的戏剧创作更密切地结合实际,更直接地服务于伟大的抗日战争。

李增援撰写的大型歌剧《红鼻子参军》是他的戏剧代表作。这出歌剧故事情节紧凑、语言幽默生动、引人入胜。该剧的剧中人“红鼻子”和“张大嘴”都是想参加新四军的青年农民,而他们妻子的态度却迥然不同。“红嫂子”积极支持丈夫参军,上战场打东洋,而“张嫂子”则拖后腿,处处阻挠丈夫参加新四军,从而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鲜明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凡看过戏的人都深受启迪,许多青年农民看了这出戏后都激情满怀,纷纷主动报名参加了新四军。

作为剧团的负责人,李增援尤为关心提高全剧团人员的业务水平。叶飞夫人王于耕曾是战地服务团戏剧组的成员,她在戏剧组当创作员的时候,一次听了从前方回来的同志讲的故事,便写了一个独幕话剧《人财两空》。李增援看了以后,认为剧本写得虽不够成熟,但显示了王于耕的才气。于是,他向王于耕传授了写剧本的基本方法,并帮助她修改了剧本的提纲,让其加工重写。在李增援的帮助和指导下,王于耕终于写好了这个剧本。还有一次,王于耕编了一出戏叫《母亲》,剧中人的女儿当了汉奸,女婿告诉了丈母娘,要她去劝说女儿改邪归正。但女儿却不思悔改,母亲便报告了新四军,抓捕这个女汉奸。戏演出后,有人说好,也有人说怪话,王于耕听了有些不高兴。李增援便找王于耕个别谈心,说:“任何创作都要经得起批评,用不着为这个不愉快。”然后提出了修改意见。王于耕根据李增援的意见,重新修改了剧本。1939年春,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提出要看戏剧组自编自演的节目。当他看了《繁昌之战》《母亲》《人财两空》《春秋曲》等剧目后,赞扬服务团具有较高的编导和演出水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