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永怀 茅沄沄
二
《拂晓报》作为人民军队的战斗武器,在内容和形式的发展上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草创时期。从1938年9月29日创刊至12月30日第27期出版。
1938年9月,彭雪枫奉中共中央命令,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由确山县竹沟镇向豫东敌后挺进。这时,一无饷源,二无后勤供应,生活艰难,物资奇缺。但彭雪枫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终于靠一些简陋的设备办起了报纸。创刊号是土产草纸三版,直到第8期,都是油渍斑斑,模糊不清。第9期改用毛边纸两版,到第18 期改用油光纸。这一时期每期约印三五百份。
创刊头5个月,报纸的发行量只有三四百份,开设有“功劳簿”“行军生活”“小谜语”等栏目。但此时已含有对外宣传的内容了,如《鸣谢启事》《西华楚县长会见记》等。因报纸篇幅有限,对部队生活反映不够,所以后来开辟了“我们的生活”栏目。第8期后差不多90%的内容是面对部队读者了。1939年元旦后,对内对外宣传的内容各半,而当时的对外宣传还不是以工农为中心,而是以地方上的青年学生、一般士绅、友军将士及友区政府工作人员为主要对象。
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时期。从1939年2月11日的第28 期至1942年11月初在淮北半城出版第330期,历时45个月。彭雪枫总结这一时期为“油印报之传播最远,读者最众的黄金时代”。
在永城书案店,由28期开始,《拂晓报》改用新闻纸和油印机印刷。从34期以后,便保持四开一张四版。至此,《拂晓报》除了一些典型的新闻报道外,还定期发一些带有指导性的社论和文章,印刷技术也大大提高,凡重要文章都用红、蓝、绿、黑等不同颜色加以套印。在怀远印出第63期以后,印数已达五六百份。
1939年9 月29日,正值支队东征一周年暨《拂晓报》创刊一周年之际,《拂晓报》在涡阳县新兴集以10张二十版印出特大号的第86期。版面蓝底套红,新颖夺目,受到全体指战员的热烈欢迎,也吸引了大批社会读者。后来,报纸虽然印到1500 份至2000 份,仍满足不了广大军民的需要。自10月19日第89期起又随报发行两版的《拂晓增刊》,内容多半为延安论文。
12月5日,《拂晓报》百期纪念,报纸在新兴集出版了四开十二版纪念专刊。在第一版正中,用红色通栏套印毛主席为《拂晓报》的题词“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的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谭震林的“一声惊破了黎明前的黑暗,一文唤醒了豫皖苏边的青年,一笔催动了全军的艺术,一战吓破了日寇的肝胆”,和滕代远“拂晓报是敌占区内广大人民的灯塔”的题词。在二、三版,刊登了王稼祥、张闻天、左权、谭政、徐海东、曾希圣等领导人的题词。同时在第十、十一、十二版刊登报社工作人员王少庸、李朴人、庄方、陈阵、钱申夫、单斐、刘秉衡、姜心启、杜百根等的画像和自传。百期纪念专刊给全体指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与鞭策。
1941年1月底,新四军第四师整编成立,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5月4日,四师进入津浦路东。9月6日报社增出了《拂晓报?部队版》,随师部驻半城,专为部队而设,加上《拂晓每日电讯》,成为了对外、对内同时宣传的普遍读物。
早在1940年新年过后不久,毛泽东和陈云先后给彭雪枫写信,嘉奖《拂晓报》。毛泽东在信中说:“《拂晓报》看到几期,报纸办得好,祝同志们继续努力,作出更好的成绩。”信中还说,派人送去《新民主主义论》的样本,要《拂晓报》社翻印。同时叮嘱道:原文“要仔细校对,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不要错。书印好后,分送各抗日根据地”。陈云在信中说:中央正在为新四军物色一批干部,陆续派来加强工作,使武装力量迅速扩大,根据地更加巩固。彭雪枫把这两封信交报社同志阅读、保存。之后,每有新同志到报社工作,大家总是先把毛主席的题词和两封信拿出来让新同志学习,以鼓励新老同志团结一致,努力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当时,远在重庆的周恩来也非常支持《拂晓报》,他克服重重困难,从重庆给报社送来一批批书报杂志和学习材料,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不断进步。报纸之所以能在国统区公开发行,扩大抗日宣传,是与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和关怀分不开的。
从300期开始,《拂晓报》已发行到延安、重庆、新县、西安、阜阳、立煌(今金寨县,时为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临时省会) 及华北等地,报刊界知名人士交口赞誉。后来还远涉重洋,传到了纽约、莫斯科及南洋各国的大都市。
第三个时期为困难时期。从1942年1月至4月29日,彭雪枫称这是“《拂晓报》最不快意的时期”。1941年冬,日军纠集数万步骑兵,分数路向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33 天大“扫荡”。彭雪枫指挥我军化整为零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实行外线作战,在根据地内外同敌人展开激战。那时部队过着昼伏夜行的游击生活,没有固定的驻地,而且要时时准备与敌寇拼杀。因此,《拂晓报》被迫停刊。但为了非常时期战斗的需要,代之以《反扫荡快报》不定期出刊。1943 年元旦后又改为四开一张新闻纸双日刊。
第四个时期为崭新时期。随着形势的变化,淮北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并有了相对稳定的后勤供应。1943年3月5日,《拂晓报》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印刷厂,并明确提出“全党办报”“全军办报”“全民办报”的指导方针。报纸宣传以工农兵为对象,主要刊登反映工农兵的斗争、生活和要求的通讯,语言也更加大众化。
至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拂晓报》8 年共出版960多期。同年10月,华中解放区行政区划和领导机构调整,主力部队整编为野战军,《拂晓报》改为中共华中分局七地委机关报, 《拂晓报?路西版》(1945年1月创办)为中共华中分局八地委机关报,《拂晓报?部队版》为华中野战军九纵队机关报。
《拂晓报》的发展过程,凝聚着报社工作人员的智慧、心血和汗水。经过技术改造和创新,纸张、刻字排版、油墨、印刷、发行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办报人才也从刚开始的两三个人,逐渐扩大到八九个人,还坚持开办了两次报人训练班,在路西创办了《群众导报》《永光报》等10 多种报刊,后又在路东创办了10 多种报刊。
《拂晓报》
频道精选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