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道1927,血泊奋起【6】

汪丹

2018年07月10日09:26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分道1927,血泊奋起
 

南昌惊雷

中共“五大”召开后不到一个月,长沙又发生了“马日事变”。至6月10日,湖南已是人头滚滚,流血千里,万余人被杀。

至此,武汉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孤岛。

情势危殆,陈独秀却在检讨湖南农运中的“过火”行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还把斯大林让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建立军队”的紧急指示,私下给汪精卫看,幻想依靠汪精卫来挽救革命。他哪想到,紧急指示反而给汪精卫提供了借口。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幸而,此前三天,中共中央刚刚召开临时政治局会议,将中央机关经九江撤到上海。

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陈独秀这位五四时代的急先锋,被同志称为“老头子”的中共大家长,带着一腔无奈谢幕退场。

会议结束后,中央派李立三和邓中夏前往九江组织撤退,顺便考察一下利用张发奎“回粤运动”打回广东、再图起事的可能性。

到了九江,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等人发现,张发奎在汪精卫的拉拢下,对共产党态度大变,指望搭他的便车撤到广东,已几乎不可能。

这时,李立三跳将出来,率先提出,不如搞一个自己的独立军事行动,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李立三,革命之坚定与脾气之暴烈同样有名。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时,21岁的李立三从一名法共党员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积极参加到学生运动和争取华工权利的斗争中。因敢闯敢拼,留法学生送他个绰号“坦克”。

中央的态度尚不明朗,李立三这边已经行动起来了。他联系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召集他们7月28日之前集结到南昌,28日晚上举行起义。

7月25日,周恩来来到九江,向大家传达精神:中央同意发动武装起义,可是地点不是南昌,而是九江附近的南浔一带。李立三不干了。他表示:九江附近军阀实力强大,而且叶挺和贺龙的军队已经向南昌集结。在南昌发动起义,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经过李立三的一再坚持,周恩来最终同意按原计划在南昌发动起义。

7月27日,周恩来、李立三等人秘密抵达南昌,住进了朱德位于花园街2号的寓所。同一天,前敌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任书记。他把贺龙请来谈话。此时尚未入党的贺龙,当场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于是,周恩来当即代表前敌委员会任命贺龙为起义军代总指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当时在中央常委中排第一号的张国焘,风尘仆仆地从汉口赶来。

一见面,张国焘就亮出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起义如有成功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该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可动。”

一听这话大家都急了。李立三第一个跳起来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哈哈!为什么我们还要重新讨论?”

周恩来生气地说:“这个意思与中央派我来时的想法不吻合,如果我们此时不行动,我只有辞职!”据说,那是周恩来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

众意难违。最后一刻张国焘只好少数服从多数。

南昌起义的时间最终确定为8月1日拂晓。参加起义的部队有两万余人,主要是贺龙第二十军的两个师七个团、叶挺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的三个团、朱德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的一个营。

起义口令:“河山统一”。

识别符号:左臂缠白手巾。

行动信号:三声枪响。

1927年8月1日,中国革命的历史从这一天起翻开新的篇章。

砰!砰!砰——三声急促的枪响宛若惊雷,震破了沉闷又燥热的盛夏夜空。

上一页
(责编:任佳晖、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