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7日08:08 来源:北京日报
另立中央
就在党中央率一、三军团紧急脱离右路军的那天夜里,张国焘久等陈昌浩、徐向前的回电不至,他思谋良久,决定抢先动手,确保左路军在他的一手掌握之下。
那一夜,张国焘派出自己的警卫排,解除了红军总司令朱德和参谋长刘伯承警卫人员的武装,把二人软禁了。当夜,张国焘与朱德、刘伯承一番长谈,不欢而散。
9月15日,张国焘召开左路军党员活动分子会议,公开提出南下主张,并煽动与会者批评中央,围攻朱德、刘伯承。
会议上,面对张国焘一伙的喧嚣,朱德十分平静,若无其事地翻看手中的书。张国焘逼着朱德表态反对北上,其亲信黄超竟然狂妄地跳起来,骂朱德“老糊涂”“老右倾”“老顽固”。忍无可忍的朱德拍案而起:“党中央的北上方针是正确的。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反对北上,我是拥护北上的。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
轮到刘伯承表态,他不卑不亢;“我同意北上,中央毛儿盖会议是正确的。从全国形势来看,北上有利。你们南下,是要碰钉子的……你们向南去……打得好可以蹲一段,打不好还得转移北上。”
张国焘拉拢不了朱德、刘伯承,却也不敢公开对这两人有所不利。
朱德自不必多说,他是红军的创建人之一,一直担任着红军总司令,德高望重。
刘伯承则是红军中人人敬仰的“军神”。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刘伯承就已经是川军中最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名将。广为流传的故事是,1916年率领川东护国军参加讨袁战争时,右眼中弹,他却说“救国救民,来日方长,安能损及神经”,继而免麻药进行手术。手术后,他还好整以暇地告诉医生手术过程:“72刀。”
南昌起义时,刘伯承是主要领导人之一,担负着参谋长的职责。在中央苏区,刘伯承被视为“无产阶级的孙武”。
尽管朱德、刘伯承立场明确,态度坚决,但张国焘在左路军一手遮天,会议最终通过了他的“决议”:南下。
几天后,陈昌浩、徐向前率领右路军再次穿过草地,南下与左路军会合。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临时中央”、“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自封为“主席”。并通过了“组织决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
“撤销”、“开除”、“通缉”、“查办”,张国焘的狂妄气焰可见一斑。
另立中央的巨大变故来得如此突然,就连陈昌浩也无思想准备,没有立即发言支持。徐向前则自始至终保持沉默。他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长期在张国焘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此时的沉默,已经表明了态度。
张国焘的注意力还在朱德、刘伯承身上,他再次强令两人站出来表态。朱德语重心长:“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一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和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不说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
刘伯承同样呼吁党和红军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共同打击敌人。
张国焘对德高望重的朱德无可奈何,但对刘伯承还不死心。卓木碉会议结束后,张国焘来找刘伯承,做最后的拉拢:“我们的中央成立了,你要是同意,军委委员有你一个。”刘伯承说:“我不同意这样搞法。”张国焘怒气冲冲反问:“你不想当总参谋长了?”
果然,刘伯承很快被免去总参谋长之职,转任没有指挥权的红军大学校长。
红军大学中,很大一批干部、学员是原红一方面军的指战员。面对张国焘对中央的污蔑和分裂行径,他们有的提出要北上,找党中央;有的提出张国焘要阻拦,就跟他干;甚至有人提出了绑架张国焘,实施“兵谏”。
这些意见秘密汇报给了刘伯承,刘伯承则向大家的“主心骨”朱德请示。
为了保存红军主力,朱德没有与张国焘公开决裂,扔下四方面军不管,而是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运用策略尽力周旋。
眼见又一次分裂很可能出现,朱德再一次担当起了维护大局的“定海神针”,他耐心地对刘伯承等人说:“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坚持斗争,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线,但要掌握正确的斗争策略,要顾全大局,维护红军的团结,只有加强全体红军的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搞分裂活动的只是张国焘少数几个人,眼前的曲折总是能克服的。”
朱德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对于张国焘肆意妄为形成了有力制约。恰如徐向前所说的那样,“朱总司令的地位和分量,张国焘是掂量过的。没有朱德的支持,他的‘中央’也好,‘军委’也好,都成不了气候。”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