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白山黑水 雪冷血热【3】

2018年07月18日08:22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白山黑水,雪冷血热

“我还是要革命的”

1933年6月初,满洲省委秘书处长冯仲云几经辗转,终于在磐石找到了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

冯仲云时年25岁,公开身份是哈尔滨商船学校的年轻教授。他是江苏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张作霖在北京杀害李大钊,白色恐怖下血雨腥风,冯仲云就在这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冯仲云受党组织委派,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冯仲云此行是向游击队传达《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这份东北抗战史上的重要文件是1933年1月26日发出的,所以又称《一二六指示信》。

《一二六指示信》的中心内容是要求在东北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同时,要保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党领导的游击队“是一切游击队伍中最先进最革命最大战斗力的队伍。”

《一二六指示信》对此前“左”倾的抗战方针进行了纠正。1931年,设在上海的临时中央曾召开了一次“北方会议”,给东北的抗日斗争发出了很多盲目冒险的指示。比如“建立苏区,不许敌人跨入一步”,对各种义勇军组织采取关门政策等等。

实际上,“北方会议”的方针政策,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根本没有条件实行。早在《一二六指示信》传达之前,杨靖宇就已经注意联合周边的其他抗日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协同对敌作战。

还是在杨靖宇初到磐石的时候,游击队没找到,他先被当地的“常占队”扣了。“常占队”是一支山林武装,与游击队刚刚发生过摩擦。“常占队”头领正在火头上,马上就下令要处决杨靖宇。杨靖宇弄清原委,对“常占队”头领晓以大义,不但让他捐弃前嫌,而且,“常占队”还成了此后经常配合游击队作战的反日力量。

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最先打出了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的声势。

自从杨靖宇来到南满游击队后,便带领游击队在1933年的前4个月里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接连打退了日伪军的4次围攻。一时间,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以及杨靖宇本人声名鹊起。对此,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1933年2月24日给省委的报告中说:杨靖宇“担任政治委员领导队伍以后”,南满游击队战果累累,“大大的扩大了政治影响,队伍日益发展,‘二七’前后,增加队员50多名”,队员要求参加共产党和共青团,“在工作中非常勇敢……积极”。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伯阳1933年9月8日在其巡视报告《伯阳通信第二号》中记载,当时许多自发抗日军队的下层官兵都纷纷议论说:“红军有好指挥官,能作战,倘若各抗日军都能加入红军,在红军的指挥下,早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了。”

193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的日子,由南满游击队改编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宣告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全师共380人,很快壮大到800人。在独立师周围共同参与对敌作战的抗日义勇军约有5000人。

冯仲云在南满传达完《一二六指示信》后不久,自己也投身到了抗日最前线,妻子薛雯则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江苏。临别前,冯仲云对妻子说:“咱们这次离别,也可能永久见不到了,但是你即便这样,你决不能辜负党;你回去以后可能你也很快能回来,通过组织找到我去的地方;也可能咱们还能见面,那就是咱们把日本鬼子打出去。”

可谁曾想到,这一分别就是音讯全无的十二年。冯仲云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无数的战友在他身边倒下,他自己也染过伤寒、负过重伤,草根树皮充饥,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里露宿野外,面对着篝火,思念着远在他乡的妻儿。

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冯仲云任军政治部主任,军长则是满洲省委最早奔赴抗战前线的军委书记赵尚志。

第三军由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改编而成,并不是赵尚志最早领导的巴彦游击队,赵尚志本人此时也才刚刚恢复了党籍。

巴彦游击队初创时颇具声势,这支队伍转战哈尔滨周边地区,曾攻下巴彦县城,奇袭日伪运输线,甚至一度打到哈尔滨。可对阵装备精良的凶残日军,终究势单力薄,坚持战斗两年后,巴彦抗日游击队被打散,队长张甲洲牺牲,参谋长赵尚志一只眼睛被炸瞎。

失去一只眼睛,赵尚志并不在意,真正让他苦闷的,是巴彦游击队的失败被归罪于他,他被开除了党籍。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曾写下这样一首诗:“风打麦波千层浪,雁送征人一段愁。披靡无术,被屏逐于千里之外。”语句中尽显苦闷心境。

不过,赵尚志没有放弃抗日斗争的信念。此后不久,他拒绝了地下党组织安排的哈尔滨市总工会主席之职,主动要求前往哈东地区(哈尔滨以东宾县、珠河、阿城等地)从事抗日活动,回到最熟悉的战场上去。

临行前,赵尚志到巴彦游击队战友夏尚志处道别。两个“尚志”一起吃了一顿告别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整理赵尚志事迹寻访到夏尚志时,老人仍对50年前与赵尚志的最后一别保留着清晰的记忆:那时候,赵尚志被开除了党籍,一只眼睛瞎了,还要去哈东打游击。他这一去,是孤身一人,手无寸铁,身无分文,可还是很乐观。吃饭时还笑呵呵地说:“我就一个愿望,将来胜利了,能在‘狗不理’吃顿包子。”临行前,他忽然郑重起来,说:“我走了,我还是要革命的。”

来到哈东的赵尚志找到了一支名叫“朝阳队”的抗日义勇军。其领导人孙朝阳本是东北军马占山部下属,与日军战斗失利后被迫占山落草。

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赵尚志起初只能在“朝阳队”当马夫,但很快在战斗中崭露头角,深受孙朝阳器重,还当上了参谋长。

赵尚志本想把“朝阳队”发展成由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但孙朝阳的投敌倾向却越来越明显。赵尚志只能带着6个人脱离了“朝阳队”。

就是从这7个人起家,赵尚志很快发展出了一支数千人的抗日队伍,也就是后来的抗联第三军。此后数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少有败绩,打得日军慨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亚澜、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