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白山黑水 雪冷血热【5】

2018年07月18日08:22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白山黑水,雪冷血热

西征

1936年11月底,辽宁法库县西北荒郊,一队骑兵踏着征尘,风驰电掣自东向西而来。他们是东北抗联第一军三师主力,杨靖宇的队伍。三师的任务是向西进击热河方向,打通东北与关内的联系,寻找党中央和红军。

一路厮杀,冲破重重封锁,辽河已经近在眼前了。跨过辽河,热河也就不远了。

往年的这个时候,河流早已封冻,骑兵们完全可以踏着厚厚的冰层,一路飞奔跨过辽河。但眼前的辽河,竟然没有上冻!战马在河岸上踢踏着,一路血火冲杀过来的战士们徒呼奈何。

追兵又至,又是一场厮杀。400人的骑兵队伍只有100余人突围而出,西征功败垂成。

这是东北抗联数次西征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那时正是抗联的鼎盛时期,南满地区有杨靖宇领导的第一路军,吉东有周保中领导的第二路军,北满有赵尚志任总指挥的第三路军,抗日烽火燃遍白山黑水。

即便是鼎盛时期的抗联,面对的也几乎时时、处处都是绝境。

在这里,有日本密集的76万大军和大量伪满军队及汉奸,有严酷的自然环境,抗联要生存,只能在深山老林中不停转战,经常要在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在冰天雪地中同强大而残酷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危急的局面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更加严峻起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日军大本营开始不断向东北增兵。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开始全力围剿东北抗联。

在加紧对东北抗日军民进行血腥“讨伐”的同时,日本侵略者还采取了许多法西斯的政策与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1938年起推行的归屯并户。

所谓“归屯并户”,就是把散居在游击根据地的农户合并到大的屯子中,绕着屯子建围墙、挖壕沟,设部队警戒。合并起来的大屯,其实就是集中营,被中国人称为“人圈”。日军试图以坚壁清野的手段,断绝抗联部队和群众的联系。

亲历过当时困难时期的抗联战士说,当时东北抗联战士有三种死法:第一是打死,第二是冻死,第三是饿死。

自1938年下半年,抗联陷入了极端艰难困苦的时期,各方面军都蒙受了巨大损失。

除了残酷的战斗和恶劣的环境,抗联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已经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很久了。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红军开始长征,与东北党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手东北党组织的指导工作。抗联实际上受驻在共产国际的王明及康生指挥。1937年冬,王明等人回到延安,抗联与党组织的联系彻底中断了。更为严重的是,此前的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撤销,东北党组织和抗联各部长期处于分割状态,各自为战。

失去了党的统一领导,抗联各部像断了线的风筝。

实际上,抗联各部始终没有放弃与党中央恢复联络的努力。1936年底,杨靖宇派出三师西征,最大的任务就是突入关内寻找党中央,可惜功败垂成。

1937年底,时任抗联第三军军长的赵尚志带领6名警卫员进入苏联境内。此行一方面是想通过苏联与党中央接上联系,另一方面则争取苏联对东北抗日斗争的援助。

赵尚志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当时的苏联远东军区司令布留赫尔元帅曾在黄埔军校授过课。有了这段师生之谊,赵尚志本来满怀希望能够得到布留赫尔的支援,没承想,他刚一入境就被缴械扣押,没有任何理由地被关押了一年多。

赵尚志过境多日不归,抗联六军军长戴洪宾率500名抗联战士进入苏联寻找赵尚志,结果被苏军缴械,绝大部分人被遣送新疆。

但是到了1939年,苏联远东军对抗联变得热情起来,他们派人主动联络抗联,并积极表示会给予抗联各方面支援。

苏联对东北抗联态度转变,是国际形势变化使然。这一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欧洲相隔万里的远东地区也不太平,苏联和日本在中蒙边界打了诺门罕战役。苏联方面虽然在诺门罕取得了巨大胜利,却也无意扩大战果。欧洲形势的巨变,让苏联更加需要远东地区的稳定。一直与日军坚定战斗的东北抗联,成了苏军的协同盟友。于是,从1939年开始,苏联远东军对抗联频频主动示好。他们释放了赵尚志,给抗联提供食物、药品、武器的支援,对抗联部队过境也大开方便之门。抗联领导干部召开的会议,都被安排到苏联境内的伯力。

1940年,苏联远东军联络官给抗联领导人发来了伯力会议的通知,中共代表将主持召开这次会议,“解决党组织和目前游击队运动的一切问题”。会议通知也向抗联第一路军传达出去,只是,那时杨靖宇已经永远收不到这份通知了。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亚澜、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