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白山黑水 雪冷血热【6】

2018年07月18日08:22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白山黑水,雪冷血热

“不必多说,开枪吧”

1939年冬,东北抗联损失惨重,经历了最大规模的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原本编制有11个军的抗联七零八落,主力只剩重新整编的三支:南满的抗联第一路军、吉东的抗联第二路军和北满的抗联第三路军。而此时的抗联第一路军,已经由高峰时的三四千人,锐减到数百人。情急之下,杨靖宇部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重新集结。

1939年12月时,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而到1940年2月15日早晨,当杨靖宇再一次被敌人发现时,他身边就只有6名战士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敌人被打死1名,打伤6名,陷入一片混乱。杨靖宇带着战士们暂时脱身。

这是杨靖宇牺牲前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此后,杨靖宇又让警卫员黄生发、司务长刘福泰等4名伤员转移,他身边只留下朱文范、聂东华两名战士,向着伤员转移的相反方向走去,以引开敌人追兵。

2月18日,朱文范和聂东华在濛江县大东沟购买食物时,被敌人发现。朱文范、聂东华与敌人激战半个小时后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手枪、现金、表、钢笔、口琴和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增派兵力展开围捕,甚至派出了飞机从空中侦察支援。

自此,杨靖宇开始了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周旋的五天五夜。

从到磐石游击队开始,杨靖宇身经数百战,遭遇过无数危急,无不指挥若定,化险为夷,队伍越打越强,他成了抗联的旗帜性人物。即使日军也对杨靖宇甚为钦佩。而这一次,几个抗联的叛徒,把杨靖宇逼到了绝境。

在抗联老战士特别是杨靖宇曾经的部下眼中,程斌是最令人切齿仇恨的叛徒,不仅因为他叛变前的师长身份,更因为他造成的恶果——对杨靖宇本人和抗联第一路军都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1938年初,程斌率部投敌,随程斌投敌的一师人员总计达115人,让抗联第一路军主力元气大伤。随后他们又成了围追杨靖宇最卖力的汉奸走狗。

日军任命程斌为队长,组成“讨伐队”,称“程大队”,其骨干都是投降的原一师抗联战士。

程斌深知怎样才能置杨靖宇于死地,投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人摧毁了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彻底断了杨靖宇的粮道和休整地。密营是抗联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宿营地,储存有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赖以生存的物资。狠毒的程斌将杨靖宇苦苦经营的70多个密营破坏殆尽。

程斌长期跟随杨靖宇,对杨靖宇的思路策略了如指掌,常常凭猜测就能知道杨靖宇的大致去向。整个1939年,杨靖宇的队伍后边就像是长了个尾巴,常常是转移到一个地方,不出三天,程斌就带人盯上来了。

另一个致命的叛徒,是杨靖宇的近卫排长张秀峰。

张秀峰15岁就被杨靖宇带到抗联队伍里,杨靖宇对他如父如兄。张秀峰一直紧随杨靖宇身边,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但是当抗联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杨靖宇身边只有几十名近卫排战士时,张秀峰被绝望击垮。他选择了背叛苟活。1940年2月1日,张秀峰携带4支手枪、弹药、机密文件和抗联的财产9000块大洋逃离杨靖宇的队伍,向日军投降。

张秀峰对杨靖宇极为熟悉,叛变时就是从杨靖宇身边出逃,知道杨靖宇的位置、行军路线和行动特点。

2月22日,筋疲力尽、饥饿难耐的杨靖宇在保安村以西的山里遇到四个打柴人,恳求他们回村给自己带点食物和棉鞋,还答应多给钱。打柴人之一的赵廷喜见杨靖宇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就劝他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赵廷喜哪里知道,岂止不杀,如果杨靖宇投降,日本人还打算让他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杨靖宇的影响制服东北抗联。

孤身一人的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赵廷喜他们答应回村给杨靖宇弄点吃的。谁知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遇见了铁杆汉奸李正新。被连哄带吓之下,赵廷喜说出了此事,随后又给大批日伪军警充当向导,带着他们向杨靖宇所处的位置围拢过去。

杨靖宇没有等来老乡送的粮食和冬衣,却等来了追击的敌人。

在日本人出的《满洲国治安小史》中有一段对话,描述了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当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指挥日军和伪满军警向杨靖宇将军靠近时,他下令部队停止前进,然后开始喊话:“君是杨司令否?”试图劝降。但是杨靖宇凛然回道:“不必多说,开枪吧。”

枪声响了将近半个小时。

“西谷一声令下‘打死他’,随着机枪射手勾动了扳机,杨倒下了。”

那个机枪手叫张奚若,又是一个抗联的叛徒。他原是抗联第一军一师的机枪手,跟随程斌叛变投敌。

最终,杨靖宇死在了“程大队”机枪手张奚若的枪口下。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亚澜、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