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紅軍優撫工作的意義
其一,建立了軍民情深的魚水關系。人民和紅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支持,“人民就是紅軍,紅軍就是人民”( 李皚:《與十九路軍士兵談話的記錄》,《紅旗周報》第35期,1932年4月8日。)。在贛西南蘇區,“敵軍所到,居民逃避一空﹔但是紅軍到處,萬人或幾萬人開著歡迎大會。交通、偵察、運輸、向導以至一切軍事工作,群眾都熱烈的參與﹔尤其是作戰的時候,群眾這一支生力軍,確使敵人未戰先敗” (紅旗社:《赤光普照的贛西南》,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翻印《中國蘇維埃》,1957年內部版,第87頁。)。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三十二師官兵感動於群眾的傾力支援,堅定地表示:“為這樣的群眾,打死也是情願的。” (全國婦聯婦運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史》,1986年內部版,第160頁。)
其二,成為與舊式軍隊區別的顯著標志。1930年1月,紅四軍《告國民黨軍隊士兵書》指出:在國民黨軍隊,軍官克扣軍餉,士兵缺衣少食,“一旦在戰場帶花,送入傷兵醫院,那更是千百怪狀,眼瞎的、足跛的、斷背的,睡在床上不能動彈,那一面在哭,這一面在嚎,沒有零用錢,沒有醫藥,傷口流黃水臭得難聞,當兵帶了花隻有痛死”。紅軍則不然,“紅軍是士兵自己的軍隊。國民黨挂著國民革命軍的名稱,骨子裡是軍閥的軍隊。軍官有權,兵士無權。紅軍官兵好像師生的關系,弟兄般的親愛”。1931年12月22日,《二十六路軍革命士兵委員會敬告全國士兵兄弟書》說道:“紅軍分得了好土地,還有人幫他耕種,紅軍內的生活官兵一律平等,沒有長官的打罵與壓迫,有些紅軍士兵居然做起蘇維埃政府的委員。” (《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第485、487、591頁。)
總之,中央蘇區紅軍優撫工作的實施,為紅軍將士解除了后顧之憂,從而為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戰爭的進行,軍民魚水關系的建立,以及人民軍隊的自身建設等,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社會保障作用。
〔作者黃惠運,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智藝,女,江西省吉安市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局黨委書記〕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