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會上,王明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右傾觀點暫居上風,使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受到了一些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會議作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准備召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這是中國共產黨關於召開七大作出的第一個正式決議。決議規定了七大的中心任務和各項議程,並指出“在最近時期內召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於全中國人民解放斗爭和黨的工作,均有最嚴重的意義”,強調七大的“准備期限不能過長,應盡可能地在較短時間內召集大會”。為了籌備七大的召開,決議宣布成立七大籌備委員會,由25人組成,其成員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共產黨所有重要的領導人,例如毛澤東、陳紹禹(王明)、朱德、周恩來、項英、張聞天、張國燾、秦邦憲(博古)、任弼時、劉少奇、王稼祥、彭德懷等,毛澤東任主席,陳紹禹任書記。籌備委員會之下,還成立了負責經常性工作的秘書處,以毛澤東、張聞天、趙容(康生)、廖陳雲(陳雲)、陳紹禹組成。
上述決議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七大召開的具體時間,但由於它強調七大應該在“最近時期內”召開,這表明當時黨內高層對於召開七大的大致時間是有共識的,這就是1938年。但在1938年,七大並沒有如期召開。原因何在呢?
首要的原因是戰爭。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召開七大的決定之時,抗日戰爭正進入到最緊張、最危急的關頭。侵華日軍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兩個戰場長驅直入,國民黨軍隊難於組織有效的抵抗,包括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城市相繼失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剛剛在山西戰場初步站穩腳跟,尚未完成在整個華北的戰略展開﹔而新四軍則剛剛組建,部隊尚未集中完畢。當時,中共中央的第一要務是指揮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難以抽出時間完成七大的准備工作﹔前方的八路軍、新四軍將領也由於軍務在身,難以脫離部隊回后方參加七大。此外,當時國共兩黨的關系,也有包括組建新四軍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需要處理和解決,這也牽制和分散了中共中央的相當一部分精力。這些情況決定了當時並不具備召開七大的客觀條件。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時,兩次談到七大為什麼沒能在1938年如期召開。在報告開始的時候,他說:“本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准備在本年召集的,因為戰爭緊張的原故,不得不把七大推遲到明年。”報告結束的時候,他又說:“去年十二月政治局會議決定准備召集第七次代表大會,但准備工作尚未完成,因此今年尚難召集。”可見造成七大第一次延期的原因主要是戰爭,以及主要由戰爭導致的各項准備工作沒有完成。
但除了戰爭以外,當時黨內高層在思想上和組織上存在的分歧和不統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七大的按時召開。這種分歧和不統一主要是由王明造成的。他在1937年1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並負責處理原由毛澤東擔任的統一戰線工作,在中共領導層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會議結束后,他受蔣介石之邀前往武漢,並負責中共中央代表團與國民黨的談判。在武漢,他將中共中央代表團與中共中央長江局合並,並擔任了長江局書記。他不經中央批准,擅自以中央名義對外發表宣言﹔也不經毛澤東同意,擅自以毛澤東的名義對外發表談話,把自己凌駕於中央之上。在他的領導下,長江局實際上成為了一個獨立於延安的中共中央的“第二中央”。在思想方面,王明繼續堅持他的右傾錯誤觀點,在統一戰線工作中反對強調獨立自主,在軍事工作中反對毛澤東提出的以游擊戰為主的方針,而提出“確定和普遍地實行以運動戰為主”。中共中央曾多次提出,要王明回到延安,在中央工作,但他置若罔聞。由於王明這些問題的存在,七大不可能順利召開﹔即使能夠召開,也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