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黨代會舊址現狀
滄海桑田,曾經的風雲際會之地,曾經群英薈萃、指點江山的辯論之所今又何在?斯人已逝,故園可好?
1950 年夏末,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親自提議,並經上海市委討論同意,為紀念建黨30周年,展開了尋訪中共一大會址的工作。這項任務由當時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姚漆承擔,他召集軍管會文藝處沈子瑜和市委宣傳部楊重光,具體研究尋訪一大會址的方案和步驟。尋訪小組通過上海公安局找到了仍留在上海的一大出席者周佛海的妻子楊淑慧。同時又從其子周之友那裡得知周佛海曾寫過一本回憶錄,書名為《往矣集》,書中記載著中共一大的情況。沈子瑜從圖書館封存的舊書中找到了1942 年1月出版的《往矣集》,終於了解到一大會址是在“貝勒路李漢俊家”,而代表住宿則是在“貝勒路附近的博文女校”。
貝勒路解放后改為黃陂南路,在1950 年大體上是北起延安東路,南至徐家匯路,兩側約有2000 棟房子。這樣就大大縮小了尋找范圍。沈子瑜陪同楊淑慧在黃陂南路邊看邊走,但沒有找到李的住宅。其后,又經過幾天的反復查訪,楊淑慧站在貝勒路與另一條橫向馬路的交叉點上,終於打聽到這條橫向馬路原名是望志路,當時已改為興業路,她凝視著交叉路口寫著“恆昌福面坊”大字招牌的一所房子及白牆上一個巨大的“醬”字,感到仿佛這裡就是李漢俊的家。后經沈子瑜調查,了解到這一排五棟石庫門民居是1920 年秋建成的。自東向西門牌分別為望志路100,102,104,106,108 號( 解放后改為興業路70,72,74,76,78 號)。李書城、李漢俊兄弟租下的就是106,108 號這兩棟房子。1924 年,李氏兄弟搬走后,董正昌把這五棟房屋全租下來,辦起了“萬象源醬園”。
在沈子瑜尋訪李漢俊住所的同時,楊重光通過上海教育局,從解放前的教育檔案中了解到博文女校創辦於1917 年,董事長是黃宗漢( 原姓徐,嫁給同盟會領導人黃興以后,改姓黃),校長黃紹蘭,該校已在1932 年關閉,這所學校的校址曾三次搬遷,開始設在貝勒路,一度移至蒲石路( 今長樂路),1920 年遷入白爾路( 今太倉路)。於是楊重光來到太倉路尋訪當年的老居民,終於找到一棟二層的青磚樓房即當年的博文女校。
上海市委立即派人把興業路76 號、博文女校和《新青年》編輯部的舊址拍了多張照片,派楊重光專程送京審定。兩天后,楊重光被告知:毛主席和董老都看了照片。他們說博文女校是“一大”召開期間代表們住宿的地方,開會地點是在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的家裡。因為李漢俊早已去世,楊重光又直接找到在京任農業部部長的李書城核對,李書城証實:“那時我家是法租界望志路106 號、108 號,現大路名和門牌都改了。”至此,一大會址已基本確定。為了把一大會址考証得准確無誤,中央又委托一大的參加者李達專程到上海實地考察。李達進入“恆福昌面坊”后認定:“這是漢俊的家,黨的一大就在這裡召開。”於是,中共一大會址得到正式確認。
1951 年10 月8 日,中共上海市委發出通知:把興業路的中共一大會址、老漁陽裡二號的《新青年》編輯部和太倉路的博文女校三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舊址都辟為革命紀念館。1952 年冬,國家文物管理局局長王冶秋來到上海,提出一大紀念館的再布置應該完全恢復當年原狀,使參觀者能看到當年的情景,並要求做成模型送往北京。1953 年6 月,一大會址模型送到北京。毛澤東看了模型后交待,讓包惠僧到上海實地看一看。1954 年3 月,包惠僧和李書城夫人薛文淑( 一大召開期間望志路106 號的女主人) 一同前往上海,會同有關部門著手布置會址。他們對當時的情景作了詳盡的回憶,力求使一大會址的布置盡可能地接近原貌。1956 年春節,董必武來到這裡,回顧往事,感慨萬千。他借用《庄子》中的話,當場揮毫題詞,寫下了“作始也簡,將畢也鉅”八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