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后從中共八大開始,會址都保護完好。而建國前的七次大會會址中,上海的“一大”“二大”會址和延安的“七大”會址早就被辟為紀念館對外開放。“ 四大”會址雖已不存,但仍在原址建了一個陳列館對外開放。“三大” 在廣州召開, 也於2006年建館對外開放。“六大”在莫斯科召開,會址仍然存在。國內最晚完全恢復建館的,就是位於武漢的“五大”會址。其會址紀念館地處距離武昌江灘不遠的都府堤小巷20 號,靜靜掩映在一片清末民初風格的建筑群中,會址紀念館院落不大,主要由中共五大開幕式會場、陳潭秋夫婦臥室和陳潭秋、伍修權教學教室等四個復原后的陳列室,以及中共五大歷史、陳潭秋在武漢的革命活動兩個基本陳列室組成。
關於中共六大會址,國內一般隻含糊地說在莫斯科近郊一座舊式貴族庄園裡,而具體到村鎮名稱則有“茲維尼果羅德鎮”(位於莫斯科西北部)和“五一村”(位於莫斯科南部)兩種說法。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參加中共六大的許多當事人如周恩來、瞿秋白、李立三、蔡和森、王若飛等在回憶“六大”時,隻簡單地說在莫斯科或其近郊召開,而沒有說明詳細地名。
2009 年6 月,綏芬河市領導親自帶領黨史研究部門工作人員,赴俄羅斯莫斯科實地考察當年的“六大”會址,為“中共六大暨綏芬河紅色國際通道紀念館”豐富史料。遺憾的是,就在他們到達的前幾天,會議遺址遭遇火災,已經面目全非。考察團一行拍下了很多火災后的照片,如今一並陳列在紀念館內。滿目瘡痍的“銀色別墅”及其周圍建筑讓大家痛心不已,更加劇了在綏芬河籌建還原“六大會址”的願望。隨后,他們在莫斯科當地檔案館查找到了大量寶貴史料,包括瞿秋白在“六大”的報告和各種決議等。他們請俄羅斯專家還原了當年“銀色別墅”和周邊建筑的設計圖。另外,該館還按照在莫斯科查找到的資料還原了當年的“六大”會場,並按照在莫斯科郊外五一村的實地考察和大量資料,制作了當年“六大”會址的微縮模型供市民和游人參觀。
1947 年,“七大”會址中央大禮堂遭到國民黨部隊的嚴重破壞,1954 年人民政府依照原樣予以修復。60 年代也曾進行過一些零星的維修。1996 年,為迎接黨中央進駐延安60 周年紀念活動,對黨中央領導人用黨中央機關在楊家嶺的居住和辦公舊址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對中央大禮堂又作了部分整修( 因當時全面維修時間來不及),包括門窗油漆、花椅補修、制作黨旗、更換主席台幕布等五個項目,投資1 萬多元。1998 年5 月17 日,楊作才的女兒楊秘如將5000 元錢捐獻給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舊址管理處,希望將此款用於禮堂維修,以了卻其父臨終前的遺願。1997年,在“十五大”召開前夕,由上海市《解放日報》社發起,上海億人企業發展公司出資,延安革命紀念館負責施工,對“七大”會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修繕。這次修繕工作自7 月25 日動工至8 月25 日,修繕內容為8 個項目,包括屋面翻修、內外牆面油漆粉刷、主席台和小會議室木地板修復、室外磚鋪道路等內容。總投資30 萬元。建國后,延安革命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嶺舊址是其中之一。中共七大紀念館——坐落在楊家嶺溝口的中央大禮堂,佔地面積101 畝,1953 年修復,1959 年開放參觀,共展出文物772 件。現禮堂大廳仍按“七大”會場的形式布置。禮堂后的三層樓房,是中央辦公廳舊址。樓房共分三層,一層南面的一間是1942 年5 月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二樓為辦公室,三樓為政治局會議室。楊家嶺北邊山坡上的院子是革命領導人的舊居,另有一排窯洞,是中央直屬機關組織部、宣傳部、婦委會、青委的辦公地。
“八大”及以后歷次黨代會的會址基本沒有變化,還都在使用當中。從九大開始至十七大,我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會址都在人民大會堂。這就不再贅述了。會址紀念館的作用縱觀我們黨歷史上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都曾在黨和國家的發展史上書寫過輝煌的篇章。無論是在上海石庫門“一大”會址,還是在延安“七大”會場,或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歷史留下來的一處處紅色會議會址,既是一份貴重的革命文物,又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