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4日出版的《新中華報》刊登了毛澤東於11月1日在陝北公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目前的時局和方針》,再次分析與批評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片面的抗戰”與被動挨打的戰略戰術,呼吁改革。他說:“現在的戰爭形勢,中國顯然不順利。這是由於過去只是片面的抗戰,不是全面的抗戰。現在外面有好多人說現在已是全面的抗戰,這是不對的。因為在地域上說是全面,在成分上說只是一面,還有廣大的群眾並沒有發動到抗戰中來,只是軍隊和政府來干而已,所以遭受了許多的失敗。在這種情形下,有一種新的危險在增長著,漢奸與親日派乘機抬頭,‘戰必敗’‘唯武器論’這一套,一定會跟著活動。”
毛澤東批判了漢奸與親日派散布的“戰必敗”“唯武器論”等民族投降主義,指出了“過去的抗戰有著不可抹殺的成績”。在指出“片面的抗戰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同時,毛澤東又指出,“在軍事上要學第八路軍的打法。就是要活打,不要死打”。可惜的是,毛澤東的這些批評、建議與忠告,沒有能引起南京方面的重視,更沒有能在南京保衛戰中加以貫徹與實施。
南京保衛戰迅速地失敗了!它再次以血的事實証明了國民政府“片面抗戰”的方針與被動挨打的戰略戰術的錯誤,証明了改變抗戰方針、改革軍事、改變戰略戰術的正確性與迫切性,証明了中國必須制定與實施新的戰略戰術。
1938年7月1日,《解放》周刊第43期、第44期合刊出版,為“抗戰一周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專刊”,刊登了毛澤東的名著《論持久戰》。毛澤東再次分析了中日兩國的國情、戰力與戰爭態勢,總結了各戰場,包括南京保衛戰的教訓,深刻地指出:面對強大的日本侵略軍的凶猛進攻,貧弱的中國軍隊絕不能打單純的被動防御的陣地戰!毛澤東引用了他在1936年7月與美國記者斯諾的一段談話: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戰。……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
以毛澤東的這些意見來對照與分析南京保衛戰,我們就可以知道它為何失敗得那樣悲壯,又為何失敗得那樣慘痛與快速的原因了。在1937年夏秋的華中戰場上,國民政府軍事當局面對強大日軍的進攻,卻集中兵力層層設防,打單純的被動防御的陣地戰,在上海陣地防御戰失敗后,緊接著又來打南京陣地防御戰。這正中敵人下懷。歷史証明,這等於是軍事上的悲壯自殺。毛澤東的這些意見也使廣大讀者明白了中國抗戰前進的道路與應該首先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