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盤點:用鏡頭為抗日烽火瞬間定格的勇士們

(山西)孟 紅
2013年01月22日08: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鄭景康

鄭景康,1904年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其父為清末著名愛國思想家、洋務運動實業家陳觀應。1930年,他在香港開辦“景康攝影室”,從事人像攝影。

“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在香港從事攝影的鄭景康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決心“拍攝有關抗戰的照片,為抗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1938年初,他離開香港,經廣州來到武漢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曾任國民政府國際宣傳處攝影室主任,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了一批揭露日軍侵華罪行的照片。

1940年12月的一天,鄭景康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張穎、徐冰幫助下,來到曾家岩的“周公館”,見到了周恩來和葉劍英,聆聽了周恩來的親切勉勵。隨后,又在他們的關懷和幫助下秘密地離開重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開始了他革命道路的新裡程,也使得他在攝影藝術上獲得更高的成就。

在延安,鄭景康受到了黨的關懷、重視和培養,當時, 在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專職照相攝影工作的,僅他一人, 由總政治部宣傳部長蕭向榮直接領導,對他工作上大膽使用,積極支持,生活上享受科長級干部待遇。他克服了攝影器材缺乏、生活條件艱苦等困難,積極開展工作,利用攝影手段“歌頌人民,揭露敵人”,為創建中共的新聞攝影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2年5月在延安召開文藝座談會期間,鄭景康作為攝影界唯一的代表(吳印咸參加了大會,他是延安電影團負責人,屬於電影界代表)參加了大會,受到毛澤東的接見,聆聽了毛澤東的講話,深受教育和鼓舞。

開會的第一天,毛澤東剛入會場向與會者打招呼時,就曾款步走到鄭景康跟前。未等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揚介紹,鄭景康便激動得站起來自我介紹道:“我是照相的,叫鄭景康。”這時周揚補充介紹道:“他是從重慶國民黨總統府來的攝影師,曾給蔣介石照過像。”毛澤東很禮貌地與鄭景康握手致意。

頗有意味的是,在座談會期間,鄭景康舉辦了個人影展,真可謂錦上添花。這次影展受到延安軍民和文藝界的歡迎。任弼時、賀龍是影展的第一批觀眾,毛澤東也興致勃勃地親臨觀賞並稱贊鄭景康的攝影藝術。在作家俱樂部展出時,毛澤東在一個晚上由警衛員提著馬燈陪同,前來觀看。可惜那天夜裡鄭景康不在,據當時在場的美術家張仃后來轉告鄭,毛澤東認為這些照片的最大特點,是能抓住動態。

延安文藝座談會后,鄭景康深入工農兵生活,拍攝了大量反映延安軍民勞動生產和建設的作品。他採訪八路軍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的大生產運動,拍攝了《鐵水》、《開荒》、《豐收》、《南泥灣之秋》等歷史鏡頭。這些照片曾參加“街頭藝術台”展出和1943年10月延安舉辦的“三五九旅南泥灣大生產”專題攝影展覽,獲得延安軍民的贊譽。

鄭景康在抗戰時期最主要的貢獻,是用照相機拍攝了黨中央領導人的革命活動和風採,記錄了邊區軍民的革命斗爭和生活,留下了延安歷史的珍貴畫卷。1944年他拍攝的毛澤東像,形神兼備,深受毛澤東本人喜愛,被黨中央批准為可以公開懸挂的毛主席的第一張標准像。這幅領袖肖像作品曾在抗日戰爭末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大量印發,為廣大軍民所熟悉、所敬仰,產生了巨大的鼓舞和召喚力量。1949年10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時在天安門廣場懸挂,成為一個新時代的象征。在鄭景康拍攝的中共領導人照片中,還包括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陳雲、林伯渠、徐特立、李富春、葉劍英、賀龍、陳毅、聶榮臻、鄧發、王震、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他們形象生動,風採各異,構成了中共領袖多彩多姿的名人畫廊,如今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 彌足珍貴。

1944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美軍觀察組和美國總統代表赫爾利大使先后抵達延安訪問,並得到毛澤東的接見。由於鄭景康懂英文,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葉劍英又調鄭到王家坪八路軍總政治部工作。他跟隨葉劍英一起參加接待和陪同參觀,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外交活動和統戰工作四處奔波, 拍攝了有關活動的大量照片。1945年8月,毛澤東應蔣介石電邀赴重慶談判。在延安機場,鄭景康拍下了《揮手之間》的著名照片,與吳印咸、徐肖冰同時記錄了這一重大的歷史瞬間。 

《紅廣角》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