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鄧小平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就是他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鄧小平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思想者、理論家。他一生務實,他的著作也沒有長篇宏論,沒有華麗辭藻,沒有旁征博引的資料和冗長的邏輯分析。他在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時說:這本書“其中講到的事都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5頁。)。鄧小平理論正是從他領導的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語言朴實無華,不用詮釋,人人看得懂,但他的思想卻有著巨大的穿透力,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其實,鄧小平是一位高明的思想者和理論家,他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經典之作。
從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談話兩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為標志,鄧小平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理論用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和經驗,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學說增添了新內容,使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有了若干個“第一次”的新觀點、新結論。這就是:第一次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整個社會主義階段,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明確指出: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場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必須以科技進步、教育優先為基礎﹔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中國的發展,必須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明確指出,計劃與市場都是手段,不是區分不同社會制度的標志﹔第一次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第一次提出一個國家可以實行兩種制度,並以此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等等。鄧小平理論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用中國共產黨人的新思想、新觀點,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提高了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新水平,作出了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的新判斷,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鄧小平理論的意義不僅在於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繁榮發展,同時也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20世紀,社會主義從全面崛起到陷入低潮,遭受了嚴重挫折。鄧小平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成功運用証明,馬克思主義並沒有失敗,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評價一個人物,主要應看他比前人多做了什麼。我個人認為,鄧小平的四大歷史貢獻是前無古人的。
|